|
[东汉末]王粲《登楼赋》·译注 |
|
原文/〔东汉末期〕王粲(càn) 译注/璞如子 凯发k8国际娱乐官网入口-k8凯发整理编辑
【译文】
登上这座城楼来远眺四郊,凭借今日闲暇来消释烦忧。纵览这高高楼宇所处之境地,实是宽敞显赫而难有匹敌。挟持着清清的漳水河汇流岔口,且依傍着沮水河中那长长的绿洲。背靠着崖岸和广阔的平地,临望一际湿地中滋润的洼流。北面连接着范蠡(fàn lí)墓的牧场,西侧毗邻着楚昭王的陵丘;繁花与果实覆盖了原野,五谷作物布满了田垄地头。虽是实在的美景啊,但并非我的乡土,又如何值得我短暂驻留?
因遭遇纷乱混浊的世道而迁徙流转,漫长地历经了十二年之久以至今天。念念不忘地怀着这归乡的情结啊,谁又能承受这般忧思的熬煎?凭靠着楼阁的扶栏放眼游巡,迎着北风我敞开了胸襟。平原远阔让人极尽眼目,荆山高峦却遮蔽了我的视线。道路婉转曲折而又长远,河川涌荡而舟渡尤深。为旧家园千里阻隔而悲愁,禁不住我的涕泪横流。昔日孔子被困于陈蔡之间,尚有“归去吧”这样的一声感叹。钟仪遭到囚禁后仍以楚曲奏琴,达官显贵后的庄舄(xì)仍不忘乡国之吟。人们都有怀念故土的同样情感,怎能因穷困或达官显贵而改变此心!
只能任凭着日月的穿梭轮转,遥遥无期地等候着黄河水清澈的那天。期望帝王仁政能一统天下太平,借着宽广的大道能让我尽力驰骋。怕的是像“匏瓜”那样被空悬不问,担心的是淘好的泉井却是饮之无人。我步履缓缓地于城楼上徘徊,忽而苍白的落日将被暮色隐埋。萧瑟的晚风也随之而起,昏惨惨的天空不再有一丝色彩。野兽仓皇地寻觅着自己的群伙,鸟儿相互鸣叫着展翅飞开。寂静的原野上已看不到人的身影,唯有远行的人们继续追赶着路程。心底不由得感生出一阵凄凉,意下如此地酸楚而又悲伤。顺着阶梯慢慢走下城楼,郁闷之气在胸中交织难收。已是午夜时分尚未入眠,我于惆怅中坐卧不宁、浮想联翩。
【原文】
登楼赋
东汉末期·王粲
登兹楼以四望兮<1>,聊暇日以销忧<2>。览斯宇之所处兮,实显敞而寡仇<3>。挟清漳之通浦兮<4>,倚曲沮之长洲<5>;背坟衍之广陆兮<6>,临皋隰之沃流<7>。北弥陶牧,西接昭邱<8>。华实蔽野,黍稷盈畴<9>。虽信美而非吾土兮,曾何足以少留<10>!
遭纷浊而迁逝兮<11>,漫逾纪以迄今<12>。情眷眷而怀归兮,孰忧思之可任<13>?凭轩槛以遥望兮,向北风而开襟<14>。平原远而极目兮,蔽荆山之高岑<15>。路逶迤而修迥兮,川既漾而济深<16>。悲旧乡之壅隔兮,涕横坠而弗禁<17>。昔尼父之在陈兮,有归欤之叹音<18>;钟仪幽而楚奏兮,庄舄显而越吟<19>。人情同于怀土兮,岂穷达而异心!
惟日月之逾迈兮,俟河清其未极<21>。冀王道之一平兮,假高衢而骋力<22>。惧匏瓜之徒悬兮,畏井渫之莫食<23>。步栖迟以徙倚兮,白日忽其将匿<24>。风萧瑟而并兴兮,天惨惨而无色<25>。兽狂顾以求群兮,鸟相鸣而举翼<26>。原野阒其无人兮,征夫行而未息。心凄怆以感发兮,意忉怛而憯恻。循阶除而下降兮,气交愤于胸臆。夜参半而不寐兮,怅盘桓以反侧。
【注释】
此篇《登楼赋》一段一韵,共三段。收录于《文选》卷十一,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的代表性作品。王粲才华卓越,却不被刘表重用,寓流荆州十五年。公元205年(东汉建安九年)秋,王粲在荆州登上麦城(在今湖北当阳东南)城楼,纵目四望,写下了这篇传诵不衰的名赋。
这篇赋主要抒写作者生逢乱世、长期客居他乡、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产生思乡、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,表现了作者对动乱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和平统一的希望,也倾吐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负、建功立业的心情。
<1> 登:攀登。兹:此,这。以:借以,以作。四望:眺望中的四野、四郊。兮:文言助词。相当于“啊”。
<2> 聊:凭借,凭藉,依靠。“聊”字于此为动词,与“暇日”组成动宾结构。“暇日”,应是一个完整词,指闲暇之日。“聊”与“登”骈对。
说明:“聊”字不应单独与后面“暇”字联组成“聊暇”。各资料中多解释为“暇,通‘假’。聊暇日,意为姑且假借此日。”愚以为,这是误将“聊”字解释为“姑且”,并与“暇”字牵强联组所致。如果“暇”字不是“假”字的刊刻之误,作者断不会以“暇”通“假”。“聊”于此并非作“姑且”“暂且”讲,况且“登—兹楼以……”“聊—暇日以……”,更符合赋文中的骈对关系。
<3> 斯:此,这个。宇:楼宇。所处:指所在的位置及环境。显敞:显赫并宽敞。寡仇:少有匹敌。即难有可比。
<4> 挟:腋下挟带,此指“侧下”。喻指清澈的漳水汇流岔口正处于城楼之侧。之:助词,相当于“的”。通浦:即叉流旁通的河口或江口。《康熙字典》注释:“〔风土記〕大水有小口別通,曰浦。”
<5> 倚:倚傍,临靠。曲:曲折婉转。沮:沮水。长洲:长长的水中央陆地。〔按〕漳水与沮水于此地汇流。
<6> 背:背面,背靠,背临。〔按〕此句未明确说是北面,是避免于文字上与下句“北弥”重复。广陆:广阔的陆地。
坟衍:有资料解释为“水边和低下平坦的土地”,其实并不确切。坟:于此指江河边上的崖岸,衍:指崖岸下的平地。即“水涯曰坟,下平曰衍”,古代多以此一自然地势划分疆界。如《文选·潘岳〔射雉赋〕》:“巡丘陵以经略兮,画坟衍而分畿。”李善注:“言周行丘陵,因其坟衍,以为疆界,分而护之,不相侵越也。”
<7> 临:面临。皋隰(gāo xí):水边低湿的洼地。沃流:滋润田地的水流。
<8> 弥:接。陶牧:指战国时期著名人物范蠡(fàn lí)墓所在的郊野牧场。〔按〕“陶朱公”,是范蠡的名号。范蠡辅助勾践复国之后,便急流勇退,弃官而去。他改名为“鸱夷子皮”,先到了齐国,被齐国人拥戴为宰相,但不久又辞官而去。随后到了当时的商业中心陶(即今山东的定陶县)定居,自称”朱公”,人们因此称他为“陶朱公”。他于此经商,又从事农牧业,很快赚得千金。但他仗义疏财,从事各种公益事业,获得“富而行其德”美名,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商业的楷模。
昭邱:春秋时楚昭王的陵墓之丘。
<9> 华实:花和果实。华,同“花”。蔽野:覆盖着原野。黍稷(shǔ jì):庄家,泛指农作物。盈:充满。畴:田地,田野。
<10> 信美:实在的美。吾土:指自己的乡土。曾:又。何足以少留:如何值得短暂驻留。
<11> 纷浊:纷乱混浊,喻乱世。迁逝:迁徙流亡。
<12> 漫:长、远。逾:超过。纪:古称十二年为一纪。《国语·晋语四》:“ 文公在狄十二年, 狐偃曰:'蓄力一纪,可以远矣。'”韦昭注:“十二年,岁星一周为一纪。”按:岁星,即木星。迄今:到今天。
<13> 眷眷:念念不忘。孰:谁。任:承受。
<14> 凭:依靠。轩槛:扶栏。
<15> 蔽:遮蔽。于此句中意为“视线被遮蔽于……”。荆山:我国有四座荆山,分别在湖北省南漳县西部、陕西省富平县西南、河南省灵宝县阌乡南、安徽省怀远县西南。其中以湖北荆山最为出名,它位于中国湖北省西部、武当山东南、汉江西岸。文中所指,即湖北南漳西部的荆山。
高岑:高高的山峦。
<16> 逶迤:婉转曲折。修:长。迥(jiǒng):远。川:河川。既:既如此又如此的“既”。漾:荡漾,涌荡。济:渡,舟渡。
<17> 壅隔:阻隔。壅(yōng),阻塞,阻挡。弗:不,不能。
<18> 昔:往昔。尼父:即孔子(名仲尼)。有归欤之叹音:此句说的是孔子周游列国时,曾绝粮陈、蔡之间,并感叹:“归欤,归欤!”
<19> 钟仪幽而楚奏兮:《左传·成公九年》载,楚人钟仪被郑国作为俘虏献给晋国,晋侯让他弹琴,他便弹奏出楚国的曲乐。晋侯称赞说:“乐操土风,不忘旧也。”
庄舄(xì)显而越吟:说的是越国人庄舄在楚国做了达官显贵之后,仍于病中思越而吟越声。见《史记·张仪列传》载。后多以“庄舄越吟”指怀乡之咏与感伤之情。
<20> 人情:人的情感。同于:相同于。怀土:怀念故土。穷达:穷困或达官显贵。异:异变。
<21> 惟:随从,任凭。惟,于此并非是无意义的发语词,它与下句的“俟”相对应,具有“只能任凭”之意。逾迈:逾越迈进,行进、推进。此指岁月向前行进或递进。俟:等待,等候于。河:此指黄河。未极:无穷远处,没有期限的。
<22> 冀:期冀,期望。王道:帝王仁政之道。一平:一统天下太平。假:借。高衢(gāo qú):大道。
<23> 匏瓜:即葫芦瓜的古称。匏瓜(páo)之徒悬:见《论语·阳货》“吾岂匏瓜也哉?焉能系而不食?”比喻不为世所用。
井渫:为井淘去污泥。井渫(xiè)之莫食:见《周易·井卦》“井渫不食,为我心恻。”比喻空怀抱负,却不为世人认知。
<24> 栖迟:于此指步履缓慢,另义“歇息、逗留”。徙倚(xǐ yǐ):徘徊。匿(nì):隐没。
<25> 萧瑟:风吹草木之声。并:一同,随着。兴:起。此句指晚风并随着日落而兴起。
<26> 狂顾:仓皇地寻望。举翼:振翅飞起。举,向上。翼,翅膀。
<27> 阒(qù):寂静。征夫:远征的士兵,或离家远行的人。
<28> 凄怆:凄凉,悲凉。感发:感生出。忉怛(dāo dá):忧伤,酸楚。憯恻(cǎn cè):悲凄,感伤。
<29> 气:郁闷之气。交:交织混乱。愤:充盈,旺盛,愤盈(充溢,积满)。〔方言十二〕愤,盈也。“气交愤于胸臆”,即闷气交织,堆满胸中。
<30> 参半:半数,一半,互为一半。怅:惆怅地。盘桓(pán huán):徘徊,逗留;此指仍在浮想联翩。反侧:翻来复去,形容睡卧不安。
--- 相关资料 ---
东汉末期·王粲 (177-217)
王粲,汉魏间文学家,字仲宣,山阳高平(今山东邹县)人。曾祖王龚、祖父王畅均曾位列三公,父亲王谦亦曾任职于大将军何进府中长史。少时即有才名,博闻强记,有过目不忘之才,曾受到著名学者蔡邕的赏识。先依刘表,未被重用。后为曹操幕僚,备受曹操重用,官拜侍中,赐爵关内侯,在兴革制度、谋划军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随曹操征吴,病死途中。王粲一生以文才而闻名天下,与曹植并称为“曹王”,又是“建安七子”之一,在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。刘勰在《文心雕龙》中称他为“七子之冠冕”,著有诗、赋、论等六十篇。多篇作品收入《文选》。明代人辑录其作品,编成《王侍中文集》流传后世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