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[明]李贽《高洁说》·译注 |
|
原文/〔明〕李贽 译注/璞如子 凯发k8国际娱乐官网入口-k8凯发
【译文】
我的性格喜好清高,喜好清高就难免傲慢而不能下顾。然而这个不能下顾,即不能下顾那一类依仗权势和富豪的人。若不是此类人,哪怕他稍有一丝半寸的长处或善举,即便是杂役奴仆,我没有不敬拜的。我的习性喜好纯洁,喜好纯洁就难免偏狭而不能容人。然而这个不能容人,即不能容那一类趋炎附势、谄媚富贵的人。若不是此类人,又果然有一丝半寸的长处和善举,即便他的身份是达官贵人,我没有不视为宾友的。能下顾于人,所以虚心;能虚心,所以取益深广;取益深广,所以他这个人就越显得清高。既然认为天下能下顾于人的人,一定当数天下最喜好清高的人。那么,我的喜好清高,不正是适合这一说法吗?能取益于人,必不会抛弃人;不抛弃人,则无人不被宽容;无人不被宽容,就不会有不纯洁的行为了。既然认为天下能宽容的人,一定当数天下最喜好纯洁的人,那么,我的这一喜好纯洁,不也正适合这一说法吗?
如今世上卑鄙的人,都认为我心胸偏狭而不能容人,性格傲慢而不能下顾,说我自打到黄安之后终日锁门,因而使方丹山之辈有了好一个“四方求友”的讥讽。还说我自从住到龙湖,虽不锁门,然而到了门下却不能相见,或是见了也不接迎施礼;纵是有那么一两个能以礼相待的人,也是不久就厌烦不理了。世俗之辈就是这样来议论我的。竟不知我整日闭门,整日都有心想见到胜于我的人;整年独坐,整年都有见不到知己的痛苦!这些都是难以跟你们说的。至于那些还能说得上话的人,又认为我“没有目光”而不能识人,所以后来被人欺蒙;又因“偏爱而不公正”,所以后来不能和别人交往得有始有终。他们自以为剥离毛羽就见到了皮,吹开毛发就见到了毛孔,所论说的不容否定。其实他们相距世上那些卑劣的人,也不过五十步,怎值得一谈啊!
当空旷的山谷中传来脚步声,每见到像似人形的影子都还欣喜着呢,而说我不想见人,有这个道理吗?只怕还未曾像似人形吧!哪怕是略微像似人形,自当立即下拜,而不在乎此人的低贱;自当跟随奔走,也不在乎此人的高贵。因此我往往看到的是此人的长处,于是就忘了此人的短处。非但忘了此人的短处,将还要用隆重的礼节来以尊师相待于他。更何况还知道我这人有偏爱的习性呢?这又为什么呢?好友难以相遇,若不是我礼敬备至,待师虔诚,则那些聪明的高才贤士,又怎肯成为我的朋友呢?既然一心想与他们为友,那就不得不致以我礼数上的隆重。
然而天下的真才、真聪明的人实在太少了。往往我尽到了待师敬友的诚意,而那些所谓聪明的人、有才的人,终还是徒有虚名,这样一来就不可能不与他们疏远。况且这些人不但不真诚,并还有点奸邪,这样一来又不可能不与他们越来越疏远。因此众人都称我是“没有目光”的了。假使我果真“没有目光”,则必然不能相处得很久;假使我果真“偏爱而不公正”,则必然终身都是护短的。所以发表“偏爱”“没有目光”之论的人,都看似有理而实际上是没有道理的。
今天黄安的二位上人到了我这里,人们又必定还认为我偏爱了。二位务必与我有始有终啊,莫使我背负“没有目光”的名声。然而二位是真知道我的苦心的,真知道我的孤单是难以告说的,真知道我的求人是有甚于人家求我的。我(之所以这么想)并不是由于二位的才华,实在是由于二位的德行;不是由于聪明,实在是由于纯厚朴实。本来有德行的人必然纯厚朴实;纯厚朴实的人则必然有德行,难道我们之间还有相知上的疑惑吗?二位上人从师于李寿庵,寿庵从师于邓豁渠。这个邓豁渠意志坚如金刚,胆气好似天一般大,学识得于心中领悟,智慧有胜于先师,因而所收门徒将同他一样,徒孙将同他的徒弟一样。我由此推断,便知二位上人必能为我鸣说不平是无疑的,所以写了这篇“好清高、好纯洁”的说文相赠。
【原文】
高洁说<1>
〔明〕李贽
予性好高,好高则倨傲而不能下<2>。然所不能下者,不能下彼一等倚势仗富之人耳<3>。否则,稍有片长寸善,虽隶卒人奴,无不拜也<4>。予性好洁,好洁则狷隘不能容<5>。然所不能容者,不能容彼一等趋势谄富之人耳。否则,果有片善寸长,纵身为大人王公,无不宾也。能下人,故心虚;其心虚,故所取广;所取广,故其人愈高<6>。然则言天下之能下人者<7>,固言天下之极好高人者也;予之好高,不亦宜乎<8>?能取人,必无遗人;无遗人,则无人不容;无人不容,则无不洁之行矣<9>。然则言天下之能容者,固言天下之极好洁人者也;予之好洁,不亦宜乎?
今世龌龊者,皆以予狷隘而不能容<10>,倨傲而不能下,谓予自至黄安终日锁门,而使方丹山有好个四方求友之讥<11>。自住龙湖<12>,虽不锁门,然至门而不得见,或见而不接礼者;纵有一二加礼之人,亦不久即厌弃。是世俗之论我如此也。殊不知我终日闭门,终日有欲见胜己之心也<14>;终年独坐,终年有不见知己之恨也,此难与尔辈道也。其颇说得话者,又以予无目而不能知人,故卒为人所欺;偏爱而不公,故卒不能与人以终始。彼自谓离毛见皮,吹毛见孔,所论确矣。其实视世之龌龊者,仅五十步,安足道耶<15>?
夫空谷足音,见似人犹喜,而谓我不欲见人,有是理乎?第恐尚未似人耳<16>!苟即略似人形,当即下拜,而忘其人之贱也;奔走,而忘其人之贵也<17>。是以往往见人之长,而遂忘其短<18>。非但忘其短也,方且隆礼而师事之,而况知吾之为偏爱耶<19>!何也?好友难遇,若非吾礼敬之至,师事之诚,则彼聪明才贤之士,又曷肯为我友乎<20>?必欲与之为友,则不得不致吾礼数之隆。
然天下之真才、真聪明者实少也。往往吾尽敬事之诚<21>,而彼聪明者有才者,终非其真,则其势又不得而不与之疏<22>。且不但不真也,又且有奸邪焉,则其势又不得而不日与之远<23>。是故,众人咸谓我为无目耳<24>。夫使我而果无目也,则必不能以终远;使我果偏爱不公也,则必护短以终身<25>。故为偏爱无目之论者,皆似之而非也。
今黄安二上人到此,人又必且以我为偏爱矣<26>。二上人其务与我始终之,无我受无目之名也<27>。然二上人实知余之苦心也,实知余之孤单莫可告语也,实知余之求人甚于人之求余也。余又非以二上人之才,实以二上人之德也;非以其聪明,实以其笃实也<28>。故有德者必笃实,笃实者则必有德,二上人吾何患乎<29>!二上人师事李寿庵,寿庵师事邓豁渠<30>。邓豁渠志如金刚,胆如天大,学从心悟<31>,智过于师,故所取之徒如其师,其徒孙如其徒。吾以是卜之<32>,而知二上人之必能为我出气无疑也,故作好高好洁之说以贻之<33>。
【注释】
<1> 此文是李贽写给来访的两位朋友的,主要针对当时一些人对他的诽谤所发的一番议论。仅从此一侧面,便可感知李贽那不入俗流的性格。 说,是一种议论文体。
<2> 予:我。 性:品性,习性。好(hào):嗜好,喜好。 倨傲:傲慢,傲慢不恭。 倨(jù):傲慢。 下:指下顾。
<3> 彼:那。 一等:一类。
<4> 否则:即指“如果不是‘倚势仗富’的人”,是针对前句宾语的反设,于此与现代汉语中的“否则”用意有些不同。现代汉语中的“否则”,往往是针对前句谓语的反设。
片长寸善:指一点点长处和善举。 无不:没有不。 拜:此指敬拜、恭敬。
<5> 洁:纯洁,廉洁。 狷隘(juàn ài):狭隘,同“狷狭”。
<6> 心虚:即“虚心”,意为:虚怀若谷。 取:获益。此指教益和帮助。 广:深广。
<7> 然则:连词,连接句子,表示连贯关系。相当于“既然……那么”。 言:认为,说。 固:必然,一定。
<8> 不亦宜乎:不也是很适宜吗?不正是适合(这种说法)吗? 固言:意为“一定说是……”“一定称是……”,即“当数”。
<9> 取人:指取益于人,取人之长。 无遗人:不抛弃人。遗:遗弃,抛弃。 容:此指宽容,包容。 行:此指行为。
<10> 龌龊:肮脏,污秽。此指品行卑劣的人。 以:以为。 好个:好一个。
<11> 黄安:湖北省红安县旧称,又称将军县,位于鄂东北大别山南麓,邻接河南省。李贽原为姚安知府,辞官后,居黄安。
<12> 龙湖:即湖北麻城龙潭湖。李贽于万历十六年徙居麻城龙潭湖芝佛院,从事著述。
<13> 接礼:指接迎施礼。 二:非定量数词,喻很少。此指一、两个。 加礼:以礼相待。
<14> 殊不知:即“竟不知”“却不知”,往往是对前句所涉事例的驳斥或回应或提醒。
<15> 视:此指某人看到某人的间距,表示“相距”“相去”“距离”。
“世之龌龊者”,即前面说过的“今世龌龊者”。
“仅五十步”:是说仅差五十步,喻示距离很近。
“安足道耶”:即“何足道哉”,意为“怎值得一谈?”
<16> “空谷足音”:《庄子·徐无鬼》:“夫逃虚空者……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。”成玄英注疏:“忽闻他人行声,犹自欣悦。”后因以“空谷足音”比喻极难得的音信或言论。”
第恐:只怕。表示拟测。
<17> 苟即:就算是,即便是,哪怕是。 奔走:此指跟随奔走。
<18> 是以:所以,因此。 而遂:于是就。
<19> 方且:将还要再……。方,方将,还将。且,继续,进一步。 隆礼:隆重的礼节,郑重其事的礼数。 而况:何况,更何况。
师事之:以老师相待之。
<20> 曷:何,怎么。 致:致以,表示出。
<21> 尽:尽了,尽到。 敬事:此指“敬友、事师”。
<22> 势:势态、趋势、发展趋势。 不得而不:即“不可能不”“不得不”“不能不”。
<23> 且:关联词,引出进一步说明。相当于“还”“而且”“况且”。
又且:并且、更且。是接续前一个“且”字,又进一层说明。 日:于此为“一天比一天……”的意思。
<24> 是故:“是这一缘故”,相当于“因此”。 咸:都。 耳:此为语气助词,与前面的“目”不是同一词性。
<25> 夫:发语词。 使:设使,假使。 以:到。
<26> 上人:多尊称佛门中有造诣者,未必特指“高人”。李贽又称所尊重的人为“上人”,如《阿寄传》中:“是故不敢名之为奴,而直曰我以上人。且不但我以上人也,彼其视我正如奴矣。何也?彼之所为,我实不能也。”
<27> 其:句中助词,无义,只增加一个音节,以平衡句式。 务:务必。 之:于此为助词,又具有表示省略意义的代词成份,代指交往一事。
无我受:即“无使我承受”,表示“不要让我承受(担负)……”。
<28> 又非:并非。 此句中的“以”,指“以为”“由于”。此句是说:我(之所以这么想)并不是由于二位有才华。
<29> “故有德者”中的“故”,于此意为“本来”“一向”。 笃实(dǔ shí):敦厚诚实,纯厚朴实。 患:担心,忧虑,疑惑。此一“患”字,借意于《论语》“不患人之不已知,患不知人也”,喻示:我们之间没有不可相知的忧虑。
<30> 师事:从师。
邓豁渠:名鹤,号太湖,生卒年不详,四川内江人。长为诸生,专讲正学。后逃人禅门,于内圣水岩礼师出家。是明朝“泰州学派”的重要代表人物,著有《南询录》。
李寿庵:生平事迹无考。
<31> 学从心悟:学,所学、学识。从,从于、得于。心悟,心中的领悟。 一如:同…… 一样。
<32> 以是:以此。 卜:猜想,推论,分析。 而知:便知。
<33> 出气:在李贽的《焚书》及《续焚书》中多次用到“出气”一词,多表达“倾吐怨忿”“伸明正义”“鸣说不平”之意。当今网络上很多人都把此文中的“出气”一词译成“一个鼻孔出气”,并不确切。 贻(yí):赠送。 之:语气助词。
--- 相关资料 ---
明·李贽 (1527-1602)
李贽,字宏甫,号卓吾,又号温陵居士。泉州晋江(今属福建)人,明末杰出思想家和进步史学家。原籍河南,原姓林,名载贽。元朝以后迁来福建。三世祖因反对封建礼教,得罪林姓御史,被扣上“谋反”罪名,为避祸改姓李。李贽幼年丧母,随父读书,学业进步迅速。十二岁开始作文,反对孔子把种田人看成“小人”,二十六岁中举人,三十岁至四十五岁为官。先后任河南辉县教谕、南京国子监博士、北京国子监博士、北京礼部司务、南京刑部员外郎和郎中,最后出任云南姚安知府。二十多年宦海生涯,他耳闻目睹官场的种种黑暗,以及民反兵变、倭寇骚扰我东南沿海等现实,深感明王朝内部的腐朽没落。由于与那些昏官迂儒的格格不入,五十四岁时毅然辞官。
其一生性格独立,崇尚高洁,不愿受人辖制,尤其不愿与庸人、奸邪之辈往来。并坚持独立思考,不泥于前人乃至圣人学说,即便学于儒家却鄙视腐儒,修于佛门却厌恶市僧,参于道学却不屑于奇谈怪论。因此常被那些守旧文人、伪佛道学者以及龌龊官僚所诟病。但他的对传统观念勇于批判的思想,无论在当时还是后来都影响甚广。李贽为立志参学、结识知己,整个后半生漂游在外,直至七十二岁时死于狱中,都是友人为其发送建冢。
其主要作品除《焚书》《续焚书》外,还有《明灯道古录》《藏书》《续藏书》等。本诗集由《焚书》《续焚书》整理编校,卷一收录凡八十六题,计一百四十八首;卷二收录凡八十四题,计一百四十五首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