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记·卷二十二  十表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(前文)-凯发k8国际娱乐官网入口

  ·凯发k8国际娱乐官网入口-k8凯发 >> 诸子百家 >> 史记〔注释本〕>> 卷二十二 十表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(前文)


 




·卷二十二·
  

【西汉】司马迁 si ma qian
 
  

《史记》凡一百三十卷共一百七十页 整理编校及网页策划/璞如子 子夜星网站

  
  

〔共164頁·p-22-01〕 上一卷 下一卷

 
 
十表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(前文)

〔本表共三页〕 ●前文 ●表一 ●表二
 

  〔题注〕

  ①《史记·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》实际上是一篇自汉高祖创建汉朝起至西汉末汉成帝鸿嘉元年(公元前二○年)为止的西汉大事记。它主要记载了二百多年间的丞相、将军、御史大夫等中央主要官员的任免、升黜、生死等情况,并附记了历年发生的主要军国大事。可以把它看作一条西汉政治史的纲要。

  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中裴骃《集解》云:“《汉书音义》曰:‘十篇缺,有录无书。’张晏曰:‘迁没之后,亡《景纪》、《武纪》、《礼书》、《乐书》、《律书》、《汉兴以来将相年表》、《日者列传》、《三王世家》、《龟策列传》、《傅靳蒯列传》。元成之间,褚先生补阙,作《武帝纪》、《三王世家》、《龟策》、《日者列传》。”司马贞《索隐》亦云:“《景纪》取班书(《汉书》)补之,《武纪》专取《封禅书》,《礼书》取荀卿《礼论》,《乐》取《礼·乐记》,《兵书》亡,不补。”由此可见,此表是自成书以后便亡佚、补入也较晚的文字。而且《史记》成书于汉武帝时代,此表却包含了直至西汉末年的内容,显然是后人根据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等有关记载补写而成的。

  关于此表的作者余嘉锡《太史公书亡篇考》一文中曾提出是西汉末年的冯商。也有人认为作者不是司马迁、冯商及褚少孙等人,而是另有其人,姓名已佚失。孰是孰非,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证据予以判断。

  清人吴见思《史记论文》中,曾就此表没有小序,与其他诸篇不同这一点,猜测说这是由于司马迁在序中讲了“过甚”的文辞,抨击汉朝廷对大臣刻薄寡恩,所以被后人删去。实际上这只是一种推测。《史记》佚篇的原因,现在尚不明了。但可以确定,司马迁对汉代帝王的讥讽之辞与他独特的史识,在当时是不容于世的。当时社会条件不利于《史记》的流传,使之亡佚的原因是很多的。

  本表中有一种绝无仅有的书写方式──倒文,即将大臣的死亡、罢免、设太尉等一些大事写成颠倒的文字。历代学者曾多方探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。我们详细归纳分析了有关研究成果,在注文中予以说明。



  ● 以下注释,参见表文内容顺序

  【表第一页】

  <1>“沛公”,即汉高祖刘邦。据本书《高祖本纪》记载,刘邦为沛县丰邑中阳里人。秦末起义占据沛城后,被众人推为沛公。《汉书音义》称:楚国旧制称县宰为公。刘邦沿用楚制。沛,为秦代县名,在今江苏沛县。“汉王”,本书《高祖本纪》记载:义军灭秦后,项羽立刘邦为汉王,领有巴、蜀、汉中地区(即今四川、陕西南部等地)。汉王,因汉水得名。 <2>“南郑”,秦代城邑名,为秦汉中郡治所,在今陕西汉中市。 <3>“”,秦代县名。地处今陕西宝鸡市东。此处所言“”,是指项羽封立的雍国,章邯为王,占有关中(今陕西)的西部地区。 <4>“丞相萧何”,丞相为秦汉官职名,是中央政权的最高行政长官,协助皇帝掌管国家政务。萧何,沛县丰人,曾为秦代沛县主吏掾,与刘邦交好,起义后一直辅弼刘邦,立功最高,被封为先酂侯。详见本书《萧相国世家》。“汉中”,秦代郡名,汉代沿袭之。辖有今陕西汉中、安康地区及湖北十堰市、房县等地。秦郡治所在南郑(今汉中市),西汉郡治移至西城(今安康市)。 <5>“御史大夫周苛”,御史大夫为奏汉官职名,为三公之一,职掌副丞相,负责弹劾、纠察和掌管图籍、秘密文书等。周苛,沛(今江苏沛县)人,秦代曾为泗水卒史。刘邦攻占沛城。周苛投刘邦,作帐下宾客,随从刘邦入关。刘邦被立为汉王后,任命周苛作御史大夫。刘邦被项羽围在荥阳时,周苛留守荥阳,使刘邦逃走。项羽攻破荥阳。周苛不降,被烹死。详见本书《张丞相列传》。“荥阳”,秦、汉县名。在今河南荥阳县。 <6>“塞、翟、魏、河南、韩、殷国”,均为义军灭秦后项羽分封的诸侯国名。秦军降将司马欣为塞王,辖有关中东部。秦降将董翳为翟王,辖有今陕西北部。楚将瑕丘申阳为河南王,辖有今河南西部。赵将司马卬为殷王,辖有今河南北部。前吴县令郑昌为韩王,辖有今河南中部及山西东南部。 <7>“项籍”,即项羽。下相(今江苏宿迁县)人,字羽。秦末起义军首领,自立为西楚霸王。详见本书《项羽本纪》。 <8>“彭城”,秦汉城市名,汉代设县,为楚国治所。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,以彭城为都。地在今江苏徐州市。 <9>“关中”,地名,大致相当于今陕西。也有一种说法认为自函谷关至陇关之间的地区称作关中,大约为今陕西中部及北部地区。 <10>“太尉长安侯卢绾”,太尉,秦汉官职名,为三公之一,掌管军事。卢绾,沛县丰人,刘邦同里人,与刘邦相亲近,随刘邦起义,为将军、太尉,后被封为燕王。刘邦认为卢绾有反意,派樊哙攻打燕国。卢绾逃入匈奴,死在胡地。详见本书《韩信卢绾列传》。 <11>“魏豹”,战国时魏国的王族公子。秦末起义,得楚怀王所给的数千士兵,攻下魏地二十余城,被立为魏王。项羽改封魏豹为西魏王。后被汉韩信俘虏,被周苛所杀。详见本书《魏豹彭越列传》。

  <12>“韩信”,淮阴(今江苏清江市)人。投奔项梁军中,后又投汉王。刘邦拜为大将。协助刘邦取得天下,被封为齐王、楚王,后降为淮阴侯。因与陈豨合谋造反被吕后杀死。详见本书《淮阴侯列传》。 <13>“”,诸侯国名,地在今河北中部、南部及山西东部。秦国灭赵。项羽把赵国的地域封给张耳,称为常山王。陈余赶走张耳,迎立赵国的旧王歇作赵王。后陈余反汉。汉立张耳为赵王。 <14>“”,诸侯国名。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,辖有楚地九郡。 <15>“”、“”,均为诸侯国名。齐地在今山东北部地区,燕地在今河北北部及辽宁西南部地区。项羽分封齐将田都为齐王。燕将臧荼为燕王。 <16>“太公”,刘邦的父亲,名煓,一说名执嘉。 <17>“洪渠”,即鸿沟,古代运河名。从荥阳以北引黄河水东向,经大梁(今开封)折向南,经淮阳入颍水。 <18>“周苛守荥阳死”,在本《表》中倒着书写,俗称倒文。

  本书中仅本《表》有此倒文写法。这是在史籍中十分罕见的写法。前人对此做过多种解释,但都不能准确地说明产生倒文的原因。本《表》中出现的倒文,一般是在正书叙述的人物事件所属栏格的上一栏出现,例如“相位”栏中记载的丞相被免职,便错位上移,在“大事记”一栏中写成倒文。“将位”栏中将军、太尉去职,则在“相位”栏中写成倒文。“御史大夫”栏中御史大夫去职,则在“将位”栏中倒书。可能因为移上一栏,又要与上一栏文字相区分,就采用了倒文的形式。有人认为,倒文除了与上一栏文字区分外,还有与本栏内容衔接的作用。本《表》内在“相位”“将位”栏中加注丞相、太尉等的在位年数,这些数字与倒文的相互联系十分密切。如高皇帝元年萧何为丞相,《表》中注“一”,是为丞相第一年。以下至孝惠二年注“十四”,是萧何在位的第十四年,上一栏中倒文记载“何薨”,“相位”栏中记载“曹参为相国”。孝惠三年“相位”栏中出现的数字就是“二”,表明是曹参在相位的第二年了。出现倒文的原因,《人民日报》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三日第八版《为何出现颠倒印的文字》一文中介绍了三种不同的看法。第一种是:“凡是将相死、罢免等,在大事记中改换字的写法,即将字倒过来写,这样一顺一倒,比较明显,看起来也方便。”清代人汪越在《读史记十表》一书中就提出了这种意见,认为是:“或便观览,未必有深义也。”但是这种说法不能完全反映《表》中的现状。首先,倒文中还包括了将相死、罢免以外的一些内容,如孝惠四年中倒文写“置太尉官”等。有些将相死去也没有在《表》中用倒文写出来,如大将军王凤卒于阳朔三年,《表》中就没有记载。其次,不止在“大事记”一栏中有倒文,在“相位”“将位”栏中也有倒文。其次,倒文看起来并不见得方便。所以,“这种说法与事实不符合的地方很多,因而不大讲得通”。第二种说法是:“在《表》中,前一栏倒写的文字是下一栏的注释或说明文字。”这种说法似乎也不尽妥帖,因为本《表》中并没有任何注释、说明的内容体例。第三种说法是:“现在见到的倒写文字,很可能原来是写在竹简背面的,后人不明其意,转抄时就将简背文字用倒字的形式来表示了。”李解民《史记表中的倒文》一文即提出此说(见《学林漫录》第三集)。此外,还有人提出: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中有一段关于本《表》写作意图的叙述:“国有贤相良将,民之师表也。维见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,贤者记其治,不贤者彰其事。作《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》第十。”本《表》采用倒文,将三公和各大臣不同的去职原因用倒文形式表示出来,使之更明显,是为了体现“贤者记其治,不贤者彰其事”的写作意图。然而,据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裴骃《集解》和《汉书·司马迁传》颜师古注中引张晏所言,《史记》原文亡佚十篇,本《表》恰为这十篇中惟一的一个《表》。那么,倒文是否是司马迁的原意,就很成问题了。纵观本《表》中的倒文,可以看出,它表现的都是有关丞相、将军(或高级武职)、御史大夫等官员的死亡、罢免及官位设置变动等重大事件,有一定规律可寻。但是本《表》编写的体例不统一,前后详略不一,都反映出它并未完全定稿,可能只是一个在修改中的稿本。这样,这些倒文很可能是作者自己的特殊标记,以便区分明显,便于进一步修改增删,而不一定是专为读者看的。李解民说:“如果天假冯商时日得以从容完成续作,那么这些倒文必然会成为顺文而置于《表》中适当的位置上,这个谜一样的倒文问题也就不存在了。”这种推论有一定道理。附带说明,本《表》并非司马迁原作,余嘉锡《太史公书亡篇考》曾指出它为西汉末冯商所撰。亦有人认为作者佚名,并非司马迁、冯商、褚少孙等人。关于这一问题,尚待有更深入的研究探讨。

  <19>“汾阴侯周昌”,汾阴,秦汉县名,地在今山西临猗县内。周昌,为周苛堂弟,后任赵相。事迹详见本书《张丞相列传》。 <20>“垓下”,地名,在沛郡洨县(今安徽灵璧县东南),当地有绝壁,旁为聚邑及堤,因此得名。垓,音 gāi。 <21>入都关中:“定陶”,秦汉县名。在今山东定陶县。现此县西北尚有汉祖坛,传说即汉高祖即位处。 <22>“刘仲为代王”,刘仲为刘邦二兄,名喜,曾被封为宜信侯。代,指山西北部地区。代王辖有云中、雁门、代郡五十三县。 <23>“大市”,汉代初年,在郡国治所以外,又选定一些重要的城市,设立大市。 <24>“咸阳”,秦汉城市名,秦代首都。汉高祖元年改名新城,七年撤置,降为县,属长安。汉武帝元鼎三年改名渭城。地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。“长安”,汉县,汉高祖五年设置。此处所称“长安”,是由于长安县的设立而将原咸阳城辖区均改名为长安。 <25>“酂侯”,萧何被封为酂侯,以南阳郡酂县为他的封邑。酂,音 zàn,地处今湖北均县东南。 <26>“张苍为计相”,张苍,阳武(今河南原阳县东南)人。秦代曾任御史。刘邦义军途经阳武时从军。后曾为代相、赵相,被封为北平侯(北平,汉县,在今河北满城县以北),又任御史大夫、丞相。事迹详见本书《张丞相列传》。计相,主管全国户口、租赋收入的官员。徐氏《测议》认为:“计相是主管上计的官员,不应该列入将相表中。”计相这一官名仅见于汉代初年,可能是汉初临时设立的官职。张苍当时是以列侯的身份在相府中主管郡国上计,地位较高。或者撰《表》者是因此将计相列入《表》中。 <27>“长乐宫”,汉宫室名,在汉长安城内东南角,即今陕西西安市西北。 <28>“栎阳”,秦汉县名,汉代属左冯翊,在今陕西高陵县以东。 <29>“匈奴”,古代我国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,也称作胡、鬼方、混夷、猃狁等。秦汉时称之为匈奴。分布在今内蒙古、新疆北部至蒙古、前苏联西伯利亚等地的广阔地域内。善骑射,曾是中原地区的大患。 <30>“平城”,汉县名,属雁门郡。地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北。 <31>“韩信反虏”,指韩王韩信,是战国时韩国襄王的后代,曾为韩国太尉,刘邦打败原韩王韩昌,立韩信为韩王。高祖七年韩信与匈奴合谋反。“赵城”,可能是指赵国的城邑柏人及东垣。本书《高祖本纪》载:八年,高祖攻打韩王信的余党,到了东垣。从东垣回来的路上经过柏人。 <32>“贯高”,赵王张耳的亲信宾客,任赵国相。因为刘邦对赵王无礼,义不受辱,便谋划暗杀刘邦。事未成。后被仇人告密。贯高舍身辩明赵王没有参与谋杀,得知赵王被赦后,自杀而死。详见本书《张耳陈余列传》。 <33>“代王弃国亡,废为郃阳侯”,代王刘仲弃国逃到雒阳一事发生在高祖七年,见本书《高祖本纪》。此《表》列入八年,误。命郃阳,秦汉县名,在今陕西合阳县东。 <34>“未央宫”,汉代宫室名,在汉长安城西南角,今西安市西北马家寨一带。《史记志疑》云:“未央与长乐同以七年二月成,非至是始成也。” <35>“帝奉玉卮上寿”,奉,双手举起。玉卮,玉石制作的酒具,卮,音 zhì。上寿,祝酒,祝福老年人健康长寿。 <36>“始常以臣不如仲力,今臣功孰与仲多”,“”,开始,这里指以前。“”,有力量,有能力。“”,功业,本书《高祖本纪》作“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”,“孰”,哪一个,谁。 <37>“徙齐田,楚昭、屈、景”,“齐田”是指齐国王族田氏的后裔,“楚昭、屈、景”是指楚国王族昭氏、屈氏、景氏的后裔。《史记志疑》云“”下缺“怀”字。 <38>“迁为相国”,《史记志疑》云:“萧何为相国在十一年,非九年也。” <39>“陈豨反代地”,“陈豨”,宛朐(又作冤句,属济阴郡,今山东定陶县西)人,刘邦封陈豨为列侯,管理赵国、代国的边防军队。因刘邦追查陈豨宾客的不法行为牵连到陈豨,陈豨便自立为代王,领兵造反,后被樊哙斩杀。详见本书《韩信卢绾列传》。 <40>“江邑侯赵尧”,《史记志疑》云:“‘江邑侯’三字衍,《公卿表》无之,盖尧封侯在十一年正月,此时未侯也。”江邑,《汉书·地理志》中失载。 <41>“诛淮阴、彭越”,淮阴,即淮阴侯韩信。彭越,昌邑(今山东巨野县南)人,曾为盗,秦末聚众起兵,领兵三万余人归汉,被拜为魏相国。灭项羽后,被封为梁王。后被告发与扈辄谋反,被免为庶人。流放途中,彭越见到吕后,向吕后表白无罪。却被吕后告诉刘邦,说流放遗下祸患,不如杀掉。因此被杀。详见本书《魏豹彭越列传》。 <42>“黥布”,即英布,因在秦代犯法被黥面,故称作黥布,六(今安徽六安市)人。秦末为郦山刑徒,聚众逃入长江中为盗,聚兵数千人,归随项梁。灭秦时多立战功,被项羽封为九江王。后被随何所说,归汉。灭楚之后,被封为淮南王。因韩信、彭越被杀,举兵反汉,兵败被番阳人所杀。详见本书《黥布列传》。 <43>“周勃”,沛县人。随刘邦起兵反秦。被刘邦拜为将军,后被封为绛侯。绛县,在今山西曲沃具南。曾任太尉、丞相。与丞相陈平谋划,诛杀诸吕,拥立孝文皇帝。详见本书《绛侯周勃世家》。“官省”,官职免设。当时太尉因征伐而设,事罢就不设置了。 <44>“”,即黥布。 <45>“长陵”,汉高祖刘邦的陵寝,位于左冯翊长陵(今陕西泾阳县东南)。

  <46>孝惠元年,“赵隐王如意死”,刘如意,为汉高祖刘邦与戚夫人所生子,最得刘邦宠爱,几次要把他立为太子,因大臣劝谏未成。刘邦封如意为赵王。刘邦死后,吕后将赵王召至长安,以毒酒毒死。 <47>“除诸侯丞相为相”,《史记志疑》云:“景帝元年更命诸侯丞相曰相,此误。《大事记》称:改诸侯王相国为丞相。当依《大事记》。” <48>“楚元王、齐悼惠王”,楚元王为汉高祖弟刘交,辖有淮西之地。齐悼惠王为汉高祖长子刘肥,辖齐地七十余城。 <49>“齐相平阳侯曹参”,曹参,沛县人。秦代时作过沛县的狱掾(管理监狱的小官吏,掾,音 yuàn)。后随刘邦起兵,封为将军。灭项羽后,任齐相国,封平阳侯。平阳,在今山西临汾市西南。萧何死后,曹参继任汉相国,谨守萧何所定法规,天下平静。详见本书《曹相国世家》。 <50>“初作长安城。蜀湔氐反”,《史记志疑》云:“‘初’字误,当云‘复作’。”前文记载孝惠元年已经建造长安城西北方。所以此处不应该称“始”。湔氐,蜀县,《汉书·地理志》蜀郡有湔氐道。在今四川松潘县西北。 <51>“为高祖立庙于沛城成”,《史记志疑》云:“《史诠》曰:‘今本“城成”误书于“沛”下。”此处“城成”,可能是指长安城修成。本书《吕太后本纪》载:“五年六年城就。”如此,“城成”二字应该列入孝惠六年中。“置歌儿一百二十人”,刘邦在高祖十二年途经沛县时,选了沛县的儿童一百二十人,教给他们歌曲,让他们在酒宴上合唱。孝惠帝时将沛宫设为高祖原庙,命令高祖教过的一百二十名儿童作为吹乐(吹鼓手)。 <52>“八月乙丑,参卒”,《史记志疑》云:“《汉书·惠纪》及《公卿表》作‘己丑’,误也。”又指出:此表中相国丞相内只有萧何、陈平称薨,其他人都称卒,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写。 <53>“七月,齐悼惠王薨。立太仓、西市”,《史记志疑》云:“《汉书·惠纪》是‘冬十月’,此‘七’字误。”太仓,京城中储存粮食的中央仓库,这里应该是“敖仓”。立太仓在高祖八年以前,见本书《高祖本纪》。西市,长安城中西边的市场区。《三辅黄图》记载:“长安九市,六市在道西,三市在道东。” <54>“安国侯王陵”,王陵,沛县人。刘邦贫微时与王陵交好。后领兵归刘邦,被封为安国侯。安国,在今河北安平县北。王陵事详见本书《陈丞相世家》。 <55>“曲逆侯陈平”,陈平,阳武户牖乡(今河南兰考县北)人。秦末各地起义,陈平先投魏王咎,后归项羽,为楚都尉。后降汉,为刘邦行反间计,多献计策,被封为户牖侯,后改为曲逆侯。曲逆,汉县,在今河北顺平县东南。陈平后任左、右丞相。详见本书《陈丞相世家》。 <56>“广阿侯任敖”,任敖,秦代沛县的狱吏。随刘邦起兵,曾任上党(治所在今山西长子县)郡守,被封为广阿侯。广阿,汉县,在今河北隆尧县以东。任敖生平详见本书《张丞相列传》。 <57>“张辟彊计”,张辟彊,又作张辟疆,《匡谬正俗》称:“当音为开辟之辟,疆场之疆。”《湖本》作“疆”。为留侯张良之子,当时任侍中,劝诸大臣说:“你们请求拜吕台等人为将军,领南北军。这样才能使太后心安,你们也能免祸。”详见本书《吕太后本纪》。 <58>“以吕台为吕王”,这件事发生在高后元年,《表》列入孝惠七年,有误。吕台,吕后兄吕泽之子。“立少帝”,少帝,孝惠帝宫中美人所生子,孝惠皇后吕氏杀死他的母亲,假装是自己所生,立为太子。 <59>“九月辛巳,葬安陵”,《史记志疑》云:“当依《汉纪》作‘九月辛丑’为是。”孝惠七年九月丁酉朔,九月中不应有辛巳日,当作辛丑。安陵,孝惠帝陵寝名,在今陕西泾阳县西南。 <60>“王孝惠诸子”,吕后想要封吕氏为王,先立孝惠帝后宫美人所生的儿子刘彊为淮阳王,刘不疑为常山王。史载他们并非真的孝惠帝儿子,是吕后把别人的儿子冒名养在后宫,充当孝惠帝的儿子。用来增强吕氏的势力。

  <61>高后元年:“置孝悌力田”,孝悌,孝敬父母,尊重兄长。力田,努力耕作。这里是汉代设立的两种选拔人才的科目。选拔孝行和耕田成绩突出的任命官职,免除徭役。 <62>“辟阳侯审食其”,审食其,沛县人,得吕后宠爱,任左丞相。辟阳,汉县,在今河北枣强县西南。 <63>“十二月,吕王台薨”,《史记志疑》云:“十二月误,《吕后纪》及《诸侯王表》并是十一月。” <64>“行八铢钱”,八铢钱是西汉初年发行的一种铜币,每枚重八铢(汉代以二十四铢为一两,十六两为一斤)。 <65>“平阳侯曹窋”,曹窋为曹参之子,因继承曹参的爵位,仍为平阳侯。窋,音 zhú。《史记志疑》云:“以窋为御史大夫在高后二年及六年者皆误。《公卿表》谓高后四年为御史大夫,五年免,与《任敖传》合。” <66>“更立常山王弘为帝”,更立,改立。常山王弘,是孝惠帝后宫美人所生,原名山,封襄城侯,又改名义,封常山王,立为帝后改名弘。常山,西汉郡名,在今河北阜平、石家庄、赞皇地区。 <67>“绛侯勃为太尉”,《史记志疑》云:“事在惠帝六年,非高后四年也。” <68>“淮阳王薨,以其弟壶关侯武为淮阳王”,淮阳王刘彊,是孝惠帝后宫美人之子,吕后立为王。淮阳王辖地在今河南淮阳、扶沟、太康、柘城、鹿邑一带。壶关,汉县,在今山西长治市北。 <69>“令戍卒岁更”,秦代法制规定,年满二十三岁的男子要到边境屯戍一年。而秦始皇以降,戍卒常多年不能归乡。高后五年,规定戍卒每年更换,叫作岁更。 <70>“以吕产为吕王”,吕产是吕后长兄之子。吕后因原吕王嘉骄纵放荡,把吕嘉废掉,封吕产为吕王。 <71>“赵王幽死”,赵王刘友,是高祖的庶子(侧室生的儿子),初封淮阳王,赵王如意死后改封赵王。娶吕氏女为后,因不爱吕女,被吕女进谗言。吕后为此发怒,把赵王召到京城,困在邸舍中饿死。 <72>“吕禄”,吕后次兄吕释之的小儿子。 <73>“梁王徙赵自杀”,梁王刘恢,是高祖的庶子,娶吕产女为后,吕产女毒死刘恢的爱姬,并处处监视刘恢,使得刘恢悲愤自杀。 <74>“代王至”,代王刘恒,高祖庶子,薄姬所生,被封为代王。周勃、陈平诛杀吕氏后,众大臣因薄姬家人谨慎善良,刘恒又在高祖子孙中年辈最高,便决定迎请刘恒为帝,是为孝文帝。 <75>“七月辛巳,为帝太傅”,《史记志疑》云:“‘为帝’上缺‘食其’二字。”又称:“《通鉴考异》据《长历》言八年七月无辛巳,则食其为帝太傅在七年七月辛巳,《百官表》可证。”太傅是汉代官名,位在三公之上。 <76>“隆虑侯灶为将军,击南越”,《史记志疑》云:“《史·南越》及《汉·两粤传》佗(南越王赵佗)攻长沙,高后遣隆虑侯往击之。岁余,高后崩。故《汉书·本纪》书于七年九月,此在八年,误。”“”,即周灶,曾任高祖连敖(楚官名,一说为接待宾客的官吏),又为长铍(音 ,刀剑)都尉,因在与项羽作战时有功,被封为隆虑侯。隆虑,汉县,在今河南林县。“南越”,汉初国名。原秦代南海龙川(今广东龙川县)令赵佗趁秦末战乱,诛杀秦朝任命的地方长吏,攻下桂林、象郡(今广西及贵州东南部),自立为南越武王。汉高祖派陆贾立赵佗为南越王,辖南海(今广东省)、桂林、象郡等地。五世之后国亡。

  <77>孝文元年:“除收孥相坐律”,孥,音 ,儿子,或指妻和子。收孥,是一人有罪,其家属连坐的法律。相坐,是一人有罪,株连及相邻的五家人。汉文帝废除了这两条刑法。 <78>“赐民爵”,皇帝赏赐给男性的平民百姓爵位。 <79>“颍阴侯灌婴”,原是睢阳(今河南商丘县)贩卖绸布的人,投刘邦军中,作战有功,拜为郎中、中谒者、御史大夫等,被封为颍阴侯。颍阴,在今河南许昌市。详见本书《樊郦滕灌列传》。 <80>“除诽谤律”,诽谤律是以妖言惑众,诽谤诅咒皇帝尊上等罪名惩治不当言论,镇压舆论的法律,孝文帝免除了这条刑法。 <81>“皇子武为代王,参为太原王,揖为梁王”,三人均为孝文帝子。太原王,辖太原郡,今山西中部地区。梁王,辖梁国,今河南商丘地区。 <82>“济北王反”,济北王刘兴居,是汉高祖的孙子,齐悼惠王刘肥的儿子,孝文帝二年被封为济北王。 <83>“上郡”,秦汉郡名。地在今陕西北部榆林、延安地区。 <84>“棘蒲侯陈武为大将军,击济北。昌侯卢卿、共侯卢罢师、宁侯遬、深泽侯将夜皆为将军。属武祁侯贺”,棘蒲,秦县,《汉书·地理志》不载,地在今河北魏县。昌县,属琅邪郡,在今山东诸城县北。卢卿,《汉书·高惠高后文功臣表》作旅卿,卢罢师作旅罢师。共县,属河内郡,在今河南辉县。宁县,属上谷郡,在今河北张家口市西。,魏遬。深泽,属中山国,今河北深泽县。将夜,姓赵,赵将夜,《汉书·高惠高后文功臣表》作“赵将夕”。武祁侯有误。本书《孝文本纪》作祁侯,祁县属太原郡,在今山西祁县。,缯贺。以上均为高祖功臣。 <85>“安丘侯张说为将军,击胡,出代”,安丘,汉县,属北海郡,在今山东安丘县西。张说,高祖军中将军,以功封侯。《史记志疑》云:“考《匈奴传》,是年方议和亲,不应有出代之师,疑误。” <86>“关中侯申屠嘉为御史大夫”,申屠嘉,梁(今河南商丘市)人。在高祖军中任材官蹶张(强健有力的勇士),后升为都尉。孝文帝元年,选拔以前跟随高祖的官员二十四人封为关内侯(比列侯低的侯爵,第十九级,因仅有侯号,没有封国,都居住在京城中,所以叫关内侯。《表》书写成“关中侯”,可能是后人的误录),申屠嘉被封,后任丞相。详见本书《张丞相列传》。《史记志疑》云:孝文“十六年嘉始为御史大夫,《汉书》本传同。此书于四年误”。 <87>“除钱律,民得铸钱”,铸造钱币,一直是官府专营。孝文帝五年四月,废除了将民间私自铸钱者治罪的法令,允许民间私自铸钱。 <88>“废淮南王,迁严道”,淮南王刘长,是孝文帝的弟弟,与棘蒲侯太子奇谋反,与闽越和匈奴结连。孝文帝不忍依法处死他,仅废掉了他的王位,把他流放到严道(汉县,属蜀郡,地在今四川荥经)去。刘长在途中病死。淮南王辖有九江、庐江、衡山、豫章四郡,即今安徽南部及江西等地。 <89>“南陵”,汉孝文帝母薄太后陵寝,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。 <90>“太仆汝阴侯滕公卒”,太仆,掌管皇帝车马的官员,中二千石(官俸等级,中二千石的官员每月领俸一百八十斛)。汝阴侯夏侯婴,沛县人,曾为秦代沛县吏,与刘邦交好,与刘邦一起举事,多立军功,一直任太仆,被封为汝阴侯(汝阴,汉县,在今安徽阜阳市,《汉书·地理志》作女阴)。因在灭秦战争中曾赐爵滕公(滕,秦县名,西汉改称公丘,地在今山东滕县西),史籍中也常称作滕公。详见本书《樊郦滕灌列传》。 <91>“温室”,汉宫室名,在未央宫殿北。 <92>“以芷阳乡为霸陵”,芷阳乡,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北,秦代设县。霸陵,汉孝文帝陵寝,因西临霸水而得名。 <93>“御史大夫敬”,《史记志疑》云:“冯敬为御史大夫在七年,此书于九年,误。” <94>“诸侯王皆至长安”,《史记志疑》云:“《表》是年止三国来朝,不得言皆至。” <95>“地动”,地震。 <96>“河决东郡金堤”,东郡,辖今山东茌平、聊城至河南濮阳一带,在当时黄河以南。金堤为黄河堤岸。 <97>“除肉刑及田租税律、戍卒令”,肉刑,指黥(在面上刻字),劓(割去鼻子),断趾(砍去左、右脚趾)等刑罚,齐太仓令淳于公有罪要受刑,他的女儿缇萦到长安上书,请求将自己没入官婢,用来赎父罪。孝文帝被缇萦感动,便下令废除肉刑。孝文帝十三年,又下令免去农民的田租赋税。 <98>“萧关”,汉代关隘名,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。 <99>“成侯董赤、内史栾布”,《史记志疑》云:“‘赤’当作‘赫’,内史非布也,疑有误。”成,《汉书·地理志》不载,《续汉书·郡国志》载成县,属济北国,在今山东泰安市南。内史,汉代官职,掌管京师地区行政,秩俸二千石(月俸一百二十斛)。“东阳侯张相如”,东阳,汉县,在今江苏盱眙县东。张相如,以守卫河间,攻打陈豨有功被封为侯。“中尉”,汉官职名,掌管京师地区的警卫治安,中二千石。“郎中令”,汉官职名,掌管皇帝宫殿的门户警卫,统领期门、羽林等禁卫军,中二千石。 <100>“成纪”,汉县,在今甘肃秦安县北。 <101>“上始郊见雍五帝”,郊,在郊外祭祀。五帝,五方上帝。秦代在雍设立白帝、赤帝、黄帝、青帝四畤,祭祀上帝。汉代又设立黑帝畤,共为五帝。畤,音 zhì,祭祀的场所。 <102>“渭阳”,在渭水之北,本书《封禅书》载,孝文帝在霸水渭水交会的地方郊见渭阳五帝。

  <103>“新垣平”,汉代方士,赵国人。以方术欺骗孝文帝,劝说孝文帝设立渭阳五庙。 <104>“故安侯”,故安,汉县,在今河北易县南。 <105>“御史大夫青”,即陶青。高祖功臣开封闵侯陶舍之子,嗣封开封侯。开封,汉县,在今河南开封市南。 <106>“谷口邑”,汉代城市,故址在今陕西礼泉县东北。 <107>“二万人入云中”,云中,汉郡,辖有今山西西北及内蒙古西南地区,治所在云中,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。《史记志疑》云:“《史》、《汉》《文纪》及《匈奴传》,是年匈奴入上郡、云中各三万人,此言二万,误。” <108>“中大夫令免”,本书《孝文本纪》作“中大夫令勉”。徐广《集解》认为中大夫令是官号,勉是名。但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》记载汉景帝初年才将卫尉改为中大夫令。这里仍应是中大夫,令为姓,勉是名。中大夫为汉官职名,属郎中令,比二千石。“飞狐”,关隘名,在今河北蔚县东南。“句注”,山名,位于今山西代县西北。“张武”,原代王郎中令,伴代王进京即帝位,任郎中令。“北地”,汉郡名,治所马领,在今甘肃庆阳县西北。“河内守周亚夫”,河内郡,辖有今河南安阳、鹤壁、新乡、焦作、济源等市县,治所怀县,在今河南武陟县西南。守即郡守,为一郡的最高长官。周亚夫,绛侯周勃的儿子,被孝文帝封为条侯,条,汉县名,《汉书·地理志》作脩市,地在今河北景县。周亚夫后为中尉、太尉、丞相,因事下狱,绝食而死。详见本书《绛侯周勃世家》。“细柳”,地名,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南。“宗正刘礼”,宗正是汉代官名,秩俸二千石,掌管皇族亲属,由皇族担任。刘礼,楚元王刘交的儿子,后被孝景帝封为楚王。《史记志疑》云:刘礼是时未为宗正。“祝兹侯徐厉”,《史记志疑》云:“祝兹”当作“松兹”,“徐厉”当作“徐悼”。松兹,汉县名,在今安徽宿松县东北。“棘门”,秦代宫门名,地在今陕西西安西北。 <109>“太子立”,太子即汉景帝刘启。 <110>“车骑将军”、“复土将军”、“将屯将军”,都是汉官职名。汉代将军不常设,这里的将军都是为了监管葬事而设立的。“属国捍”,徐广说“姓徐,一名厉,即祝兹侯”,有误,据本书《惠景间侯者年表》,松兹侯徐厉在孝文七年已经去世,侯位由徐悼继承。如此处的属国捍确实姓徐,就可能是悼字误作悍,又通假作捍,也可解释得通。属国是汉代官名,汉武帝以前称典属国,秩二千石,掌管四方各民族来归降的人员事务。“詹事”,汉官职名,秩二千石,掌管皇后、太子的宫中事务。 <111>“太宗庙”,太宗,是汉文帝的庙号,由丞相申屠嘉去世等人上书建议设定。 <112>“置司徒官”,《史记志疑》云:“《汉书》哀帝元寿二年始改丞相为大司徒。《史诠》以为错简衍文。” <113>“河间王”,辖今河北献县、武强、交河一带。都城乐城,在今河北献县东南。“临江王”,辖今湖北沙市、荆门、宜昌一带。都城江陵,在今湖北江陵县。“淮阳王”,辖今河南淮阳、扶沟、柘城、鹿邑一带,都城陈县,在今河南淮阳。“汝南王”,辖今河南周口市以南地区与安徽阜阳市,都城上蔡,在今河南省上蔡县。“广川王”,辖今河北衡水、枣强、德州等地,都城信都,在今河北冀县。“长沙王”,辖今湖南东北部地区,都城临湘,今湖南长沙市。 <114>“孝文太后”,即孝文帝母亲薄氏。 <115>“嘉卒”,即丞相申屠嘉,以下倒文多仿此。 <116>“御史大夫错”,晁错,颍川(今河南许昌市)人,以文学的身份作过太常掌故(太常是掌管宗庙礼仪的官员,太常掌故是太常属下的小官吏,负责了解旧日的礼仪制度)。汉景帝为太子时,晁错作太子家令(掌管太子府中事务),得到太子看重。汉景帝即位后,晁错任内史、御史大夫,献计削诸侯王地。吴楚七国以诛晁错为名造反。汉景帝便将晁错杀死。详见本书《袁盎晁错列传》。 <117>“吴楚七国反”,七国包括吴王刘濞(汉高祖兄刘喜的儿子。吴国辖有今江苏南部、江西、浙江、福建北部等地,都城在吴县,在今苏州市),楚王刘戊(汉高祖弟刘交的孙子。楚国辖有今山东南部、江苏北部等地,都城彭城,在今江苏徐州市),胶西王刘印(汉高祖的孙子。胶西国辖有今山东高密县一带,都城高密,在今山东高密县),淄川王刘贤(汉高祖的孙子。淄川国辖今山东寿光至益都一带,都城剧县,在今山东寿光县南),胶东王刘雄渠(汉高祖的孙子。胶东国辖有今山东平度至莱阳一带,都城即墨,在今山东平度县东),济南王刘辟光(汉高祖的孙子。济南国辖今山东济南市、邹平县等地,都城东平陵,在今山东章丘县西),赵王刘遂(汉高祖的孙子。赵国辖有今河北邢台市、邯郸市等地,都城邯郸,在今河北邯郸市)。 <118>“中山王”,中山国在今河北保定市至定县、无极一带,都城卢奴,在今河北定县。 <119>“曲周侯郦寄”,郦商的儿子,继承郦商的侯位。曲周,汉县名,在今河北曲周县东北。“窦婴”,孝文帝窦皇后的堂侄,观津(今河北武邑县东)人。孝景初年任詹事,因破七国叛军有功,封为魏其侯(魏其,汉县,在今山东临沂东南)。后得罪丞相田蚡,为救灌夫事被田蚡陷害致死。详见本书《魏其武安侯列传》。“栾布”,梁(今河南商丘)人。曾被卖为奴,后为燕王臧荼的军将。汉军俘虏了栾布,梁王彭越请求赎出栾布,为梁大夫。孝文时为燕相。详见本书《季布栾布列传》。 <120>“立太子”,太子刘荣,后被废为临江王。史书中称作“栗太子”,因为他是栗姬所生。 <121>“御史大夫蚡”,《史记志疑》云:“史失其姓,《汉表》名介。或谓是田蚡,误,田蚡未尝为亚相。” <122>“置阳陵邑”,汉景帝陵寝阳陵所在。汉景帝为自己预修陵墓,将弋阳县改作阳陵邑,地在今陕西西安市北。 <123>“徙广川王彭祖为赵王”,《史记志疑》云:“徙赵在五年,此书于六年,误。” <124>“阳陵侯岑迈”,《史记志疑》云:“《史诠》谓《汉表》缺……迈之封阳陵,《惠景表》亦失载。” <125>“胶东王立为太子”,太子刘彻,汉景帝第九子,即汉武帝。 <126>“六月乙巳”,《史记志疑》云:“‘六月’乃‘二月’之误。” <127>“御史大夫舍”,桃侯刘舍,汉高祖功臣桃侯刘襄的儿子。桃,汉县名,地在今河北冀县以北。 <128>“清河王”,清河国辖有今河北故城、威县至山东高唐县一带,都城清阳,在今河北清河县东。 <129>“御史大夫绾”,建陵侯卫绾,代国大陵(今山西文水县西南)人,曾任中郎将、中尉,以平七国乱有功,封建陵侯(建陵,汉县名,在今山东新沂县)。详见本书《万石张叔列传》。 <130>“蓝田”,汉县名,在今陕西蓝田县西。 <131>“梁孝王武”,汉文帝次子,曾为代王、淮阳王,详见本书《梁孝王世家》。“济川王”,所辖地域史书失载,大致在今山东西部。“济东王”,辖今山东济宁、汶上等地,汉武帝元鼎二年改为大河郡,汉宣帝甘露二年改设东平国。都城无盐,在今山东东平县东。“山阳王”,辖今山东郓城、嘉祥至曹县、单县一带,汉武帝建元五年改为山阳郡。都城昌邑,在今山东巨野县南。“济阴王”,辖有今山东鄄城、菏泽、定陶一带。都城定陶,在今山东定陶县北。

  <132>后元元年,“八月壬辰”,《史记志疑》云:“是月无壬辰。” <133>“御史大夫不疑”,塞侯直不疑,南阳(今河南南阳市)人,因领兵平七国叛乱有功被封为塞(《汉书·地理志》失载,在今陕西潼关以东)侯。详见本书《万石张叔列传》。 <134>“太子立”,即汉武帝刘彻即位。 <135>“御史大夫抵”,即牛抵,曾为齐相,见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》。 <136>“置茂陵”,修建汉武帝的陵寝茂陵,地在今陕西咸阳市西。因原名槐里茂乡,故称茂陵。 <137>“柏至侯许昌”,汉高祖功臣许温的孙子,嗣封侯。柏至县,《汉书·地理志》失载。 <138>“御史大夫赵绾”,赵绾,代(今河北蔚县)人。《史记志疑》案语根据《汉书·武帝纪》及《田蚡传》等记载的赵绾建元二年岁首十月自杀,推断赵绾任御史大夫应在建元元年。 <139>“东瓯王广武侯望”,东瓯是生活在今浙江温州市一带的越族,汉惠帝封闽君摇东海王,都城在东瓯(今浙江温州市西),因受闽越袭击,举国内迁,被安置在庐江郡(汉郡,在今安徽省南部地区)。 <140>“御史大夫青翟”,庄青翟,汉高祖功臣武强侯庄不识的孙子,嗣封侯。武强,《汉书·地理志》失载。《史记会注考证》与《史记志疑》都认为其在建元二年任御史大夫。 <141>“行三分钱”,《史记志疑》案语认为,《汉书·武帝纪》记载建元五年“罢三铢钱,行半两钱”,《食货志》载“半两钱法重四铢”,所以这里的“三分”是错字。 <142>“正月,闽越王反”,本书《东越列传》记载:建元六年,闽越击南越。闽越为居住在今浙江南部及福建的越族。闽越王郢,后被他的弟弟余善所杀。“孝景太后”,即汉景帝母亲窦氏。《史记志疑》云:“《武纪》太后以五月丁亥崩,闽越反在八月,此书‘正月’,误。” <143>“御史大夫安国”,韩安国,梁成安(汉县,在今河南民权县东北)人。曾为梁孝王中大夫、内史,详见本书《韩长儒列传》。 <144>“卫尉李广”,卫尉是汉代官名,秩俸中二千石,掌管皇宫的门卫和四周屯驻的卫兵。季广,陇西成纪(今甘肃通渭县东北)人,擅长射箭,曾为陇西都尉、上谷太守等,多次与匈奴交战,是当时的名将,暮年随卫青出征,因迷路失去战机,被迫自杀。详见本书《李将军列传》。“太仆公孙贺”,义渠(今甘肃庆阳西南)人,祖先是胡人。父亲公孙浑邪曾为平曲侯。平曲,汉县,在今江苏东海县东南。公孙贺七次作将军攻打匈奴,都没有大功。详见本书《卫将军骠骑列传》。“大行王恢”,大行,汉代官名,原名典客,景帝中六年改名叫大行令。武帝太初元年又改叫大鸿胪,掌管投降的各民族人士。王恢,燕(今河北北部)人,曾为边邑官吏。献计诱匈奴单于入马邑(今山西朔县)聚歼,因消息走漏未成,得罪自杀。详见本书《韩长儒列传》“太中大夫李息”,太中大夫,汉官名,属郎中令,秩俸比千石(每月八十斛)。李息,郁郅(今甘肃庆阳)人。多次任将军出征,后任大行。护军、骁骑、轻车、将屯、材官等将军,均为出征时设置的将军名号。“篡单于马邑”,在马邑诱歼匈奴单于。单于是匈奴对王的称呼,音 chán yú。 <145>“瓠子”,汉代地名,在今河南濮阳。 <146>“平棘侯薛泽”,《史记志疑》云:“田蚡以三年三月卒,薛泽继相即在此时。”《表》中列于四年是错误的。 <147>“御史大夫欧”,张欧,汉安丘侯张说的庶子。 <148>“十月,族灌夫家,弃魏其侯市”,《史记志疑》云:“灌夫、魏其之死在三年,不在五年,且其死亦不同月。” <149>“南夷始置邮亭”,南夷,即西南夷,居住在今四川西南和云南、贵州一带的少数民族。邮亭,即驿站,官方设置的传递公文信件的转送站。 <150>“卫青”,平阳(今山西临汾市西南)人,汉武帝卫皇后的弟弟。多次出击匈奴,被封为大将军、长平侯。“上谷”,汉郡,治所沮阳,在今河北怀来县东南。“雁门”,汉郡,治所善无,在今山西左云县西。“公孙敖”,义渠(今甘肃庆阳西南)人,为骑将军、校尉、中将军等,被封为合骑侯(合骑不是地名,是以军功为侯名)。后因出兵损失士兵过多被判死刑。公孙敖便装死,隐藏在民间,后被发觉处死。详见本书《卫将军骠骑列传》。

  <151>“卫尉韩安国为将屯将军,军代,明年屯渔阳卒”,《史记志疑》云:“《匈奴传》及《汉纪》安国屯渔阳在元光六年,此及《安国传》、《百官表》言在元朔元年,误。”又指出:韩安国没有驻扎在代,驻在代地的是李息。《表》里有错误。渔阳,汉郡名,在今河北东北部,治所渔阳,在今北京密云县西南。 <152>“至高阙,取河南地”,高阙,汉代边境要塞名,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东北。河南地,指今内蒙古境内黄河以南的地区。 <153>“太守友”,姓共名友。 <154>“御史大夫弘”,公孙弘,薛县(今山东滕县以南)人,字季。曾为薛县狱吏,以文学被征召,作过博士、左内史,后至丞相,被封为平津侯(平津,汉高成县中的一个乡,地在今河北盐山县东)。详见本书《平津侯主父列传》。 <155>“定襄”,汉代郡名,辖今内蒙古和林格尔、卓资、清水河等地,治所成乐,在今和林格尔以北。 <156>“长平侯卫青为大将军,击右贤”,《史记志疑》云:“青破右贤王后乃拜大将军,是时为车骑将军也,此与《匈奴传》同误。又‘右贤’下缺‘王’字。”“苏建”,杜陵(今陕西西安市东南)人,曾任校尉、将军,因军功被封为平陵侯。“左内史李沮”,左内史,掌管京师北部地区行政的官员,后改名左冯翊。李沮,云中人。“太仆贺为车骑将军”,《史记志疑》云:“考《传》及《汉书》无‘车’字。”“代相李蔡”,成纪人,因与匈奴作战有功被封为乐安侯(汉县,在今山东博兴以北),后曾任丞相,犯法被处死。“岸头侯张次公”,河车人。河车在《汉书·地理志》中没有记载,怀疑是河东之误。张次公以校尉的身份随卫青出征,有功,被封为岸头侯。岸头,河东皮氏县的一个乡亭名,地在今山西河津县。“皆属太将军”,《史记志疑》云:“当云‘皆属车骑将军’。” <157>“翕侯赵信”,本为匈奴国相,投降汉朝后被封为翕侯,翕,音 ,魏郡内黄县的一个乡名,在今河南内黄县西。 <158>“淮南王安,衡山王赐”,刘安、刘赐均是汉高祖的孙子,淮南厉王刘长的儿子。淮南王辖今安徽淮南、寿县、合肥至江苏南京一带。衡山王辖有今安徽霍丘、固始、六安一带。 <159>“御史大夫蔡”,即李蔡。 <150>“江都王建反。胶东王子庆立为六安王”,刘建,汉景帝的孙子,江都王辖有汉会稽、丹阳二郡,在今江苏、安徽的长江以南地区及浙江等地。刘庆,汉景帝的孙子。六安王辖有今安徽霍丘、固始、六安一带。 <161>“冠军侯霍去病”,是卫青的外甥,曾为皇帝侍中,后为剽姚校尉,因军功被封为冠军侯(以军功命名),多次大破匈奴,官至骠骑将军。详见本书《卫将军骠骑列传》。“祁连”,山名,在今甘肃酒泉市南。“博望侯张骞”,汉中人(一说汉中成固人,在今陕西城固县),曾出使月氏,被匈奴扣留十余年,仍手持汉节,后逃走,到大宛、康居、大夏等地,返回汉朝后为太中大夫。张骞以校尉身份随卫青击匈奴,被封为博望侯(博望不是地名,因张骞熟悉北方地形而得名)。后任大行。详见本书《大宛列传》。“右北平”,汉郡名,辖有今河北唐山以北、蓟县以东地区及辽宁西部,治所平刚,在今辽宁凌源县西北。 <162>“御史大夫汤”,即张汤。 <163>“主爵赵食其为右将军”,主爵中尉,汉代官名,秩俸二千石,掌管列侯,武帝太初元年改名为右扶风。赵食其,祋担ㄒ?duì xǔ,今陕西耀县)人,出征迷路误了军机,罪该斩首,以钱赎罪免官为平民。“平阳侯曹襄”,汉高祖功臣曹参的孙子。 <164>“蔡坐侵园堧”,蔡,丞相李蔡。侵园堧,指侵占了皇帝陵园神道外面的空隙土地。堧,音 ruán。 <165>“胥为广陵王”,广陵国辖有今江苏泗阳、阜宁、宝应至泰州、扬州一线地区,都城广陵,在今江苏扬州市。 <166>“太子太傅高陵侯赵周”,太子太傅,汉代官名,负责太子的辅佐教导事务,秩俸二千石。高陵,在今陕西高陵县。 <167>“御史大夫庆”,即石庆,赵人。太中大夫石奋的小儿子,曾为内史,后为丞相,被封为牧丘侯(牧丘,《汉书·地理志》不载)。详见本书《万石张叔列传》。 <168>“立常山宪王子平为真定王,商为泗水王”,常山宪王刘舜,是汉景帝的儿子。常山国辖有今河北石家庄、正定、藁城等地,都城真定,在今河北石家庄东北。泗水国辖有今江苏泗阳等地,都城凌,在今江苏泗阳西北。“河东汾阴得宝鼎”,河东郡汾阴县,在今山西万荣县西。本书《孝武本纪》记载:夏天六月,汾阴的巫神锦,在后土祠旁祭祀时,从土中挖出一个鼎,鼎没有文字款识,刻的花纹很精细,和其他的鼎不同。汉武帝把它迎接来,认为是祥瑞。 <169>“三月中,南越相嘉反”,《史记志疑》云:“《汉纪》是四月事。此言三月中,非。”嘉,吕嘉,后被汉军捕杀。 <170>“八月,周坐酎金,自杀”,《史记志疑》云:“《汉纪》及《公卿表》,丞相赵周之死在九月,此言八月,误。”酎金是每年皇室祭祀宗庙时诸侯们送来的贡献金钱,用来供助祭祀。如果送来酎金的数量、成色不足,或者贪污,都成为罪名。 <171>“九月辛巳”,《史记志疑》云:“《公卿表》赵周以九月辛巳下狱死,石庆以九月丙申为丞相。” <172>“卫尉路博德”,平州(今陕西神木县北)人,曾为右北平太守,击匈奴有功,被封为符离侯。符离在今安徽宿州市东。“桂阳”,汉郡名,辖有今湖南耒阳、郴州及广东韶关、英德一带。“主爵杨仆”,宜阳(今河南宜阳县西)人,以吏出身,后为御史,以严酷出名。“豫章”,汉郡名,辖今江西。“伏波将军”、“楼船将军”,都是征伐南方时临时设置的将军名号。 <173>“十二月,东越反”,《史记志疑》云:“《史》、《汉》传其反在秋,此误。”建元六年,汉朝立闽越王的弟弟余善为东越王,元鼎六年,余善自立为帝,发兵反汉。 <174>“故龙頟侯韩说为横海将军,出会稽”,韩说是汉文帝时弓高侯(弓高,在今河北阜城县南)韩颓当的庶孙。因攻打匈奴有功,被封为龙頟侯(在今山东禹城县南),因酎金不足被免去侯位,所以叫“故龙頟侯”。会稽,汉郡名,辖有今浙江中、南部及福建省。“中尉王温舒”,阳陵(今陕西泾阳东南)人,是汉代有名的酷吏。详见本书《酷吏列传》。 <175>“御史大夫式”,即卜式,河南人。讲孝悌,善于经营农牧业。曾愿把一半家财捐献给国家,后拜为郎、缑氏(缑,音 gōu,今河南偃师县南)令等。详见《汉书·公孙弘卜式兒宽传》。 <176>“御史大夫宽”,即兒宽,千乘(今山东高青县东)人。兒宽以儒生出身,是著名学者孔安国的弟子,为人宽厚温良,善于治政。详见《汉书·公孙弘卜式兒宽传》。 <177>“左将军荀彘出辽东,击朝鲜”,荀彘,太原广武(今山西代县)人。因为善于驾车被任为侍中,多次随卫青出征匈奴。后在出征朝鲜时缚捕杨仆,违法,被处死。“辽东”,汉郡名,辖今辽宁省大部。“朝鲜”,国名,辖有今朝鲜北部及吉林南部部分地区。汉武帝灭朝鲜,在那里设置了乐浪、玄菟、真番、临屯等郡。 <178>“改历,以正月为岁首”,汉代原使用秦代历法,以十月为岁首。太初元年五月,汉武帝下诏改换历法,参照夏历,把正月定为岁首,历史上称为《太初历》。 <179>“三月丁卯”,太仆公孙贺为丞相,封葛绎侯”,《史记会注考证》引《汉书·百官表》作“闰月丁丑”。《史记志疑》云:“考是年无闰,况汉历遇闰皆归于岁终称后九月,太初改历已后或不,但只言闰月,未识何月。……闰月既误,丁丑之日亦非,则作‘三月丁卯’是也。”公孙贺,曾任舍人、太仆、轻车将军等,后代石庆为丞相,因被朱安世告发用巫术诅咒皇帝,被捕,死在狱中。详见《汉书·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》。葛绎,汉代地名,可能指东海郡下邳附近的葛峄山,在今江苏省邳县以南。 <180>“御史大夫延广”,史籍中未载其姓。 <181>“御史大夫卿”,即王卿。 <182>“御史大夫周”,即杜周,南阳杜衍(今河南省南阳市西南)人,为西汉著名酷吏,曾任廷尉史、中丞、廷尉等。详见本书《酷吏列传》。 <183>“贰师将军李广利”,汉武帝李夫人的哥哥。太初元年,汉武帝想攻至贰师城取得好马,故以“贰师”为将军号。“余吾水”,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以西的土拉河。“因杅将军”,因杅,地名。杅,音 。 <184>“太始元年”,据《史记集解》引班固云:“司马迁记事讫于天汉。”以下部分为后人续补。《史记志疑》云:“以《汉书》校之,大多乖迕。”所以前人多不加订正讨论。实际上本《表》均为后人补作。


  【表第二页】

<185>“贺坐为蛊死”,贺即丞相公孙贺。,音 ,原指最厉害的毒虫。此处指用巫术诅咒毒害他人。据《汉书·公孙贺传》载:公孙贺因被告发让巫师做法术诅咒皇帝,又在甘泉的驰道上埋偶人诅咒,被捕,死在狱中。 <186>“太子发兵,杀游击将军说、使者江充”,太子,指武帝戾太子刘据。说即按道侯韩说。当时汉武帝年老,认为左右亲近中有人用巫术诅咒自己,便命令江充、韩说等人追查此事。江充因为和太子有矛盾,怕太子即位后诛杀自己,就在太子宫中挖出桐木人。太子见事情紧急,接受少傅石德建议,派宾客杀了韩说,又向皇后说明,出动长乐宫卫兵杀死江充。丞相刘屈氂率兵与太子军战。太子兵败逃亡,后自杀。详见《汉书·武五子传》。江充,赵国邯郸(今河北邯郸市)人,其妹嫁赵太子丹,后得武帝宠信,任直指绣衣使者、水衡都尉等。详见《汉书·蒯伍江息夫传》。 <187>“刘屈氂为丞相,封彭城侯”,刘屈氂,为武帝庶出兄长中山靖王的儿子。后因被内者令郭穰告发有诅咒皇帝,让巫师行巫术的罪行,被腰斩。刘屈氂被封为澎侯,澎所在地不明,晋灼注:“东海县。”但《汉书·地理志》东海郡中阙载。刘屈氂生平详见《汉书·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》。 <188>“重合侯莽通出酒泉”,莽通,因与戾太子军作战有功被封为侯。重合,具体所在不详。酒泉,在今甘肃酒泉市。 <189>“大鸿胪田千秋为丞相,封富民侯”,田千秋,又称车千秋,以上书汉武帝为戾太子辩冤而得官。详见《汉书·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》。富民侯,可能是因文义而定名,不是地名。 <190>“二月己巳,光禄大夫霍光为大将军,博陆侯”,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》作“二月丁卯”。霍光,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弟弟。从任郎官出身,升至奉车都尉(汉官名,掌管皇帝的车舆,比二千石)、光禄大夫(汉官名,原名中大夫,掌管建议评论,比二千石)。汉武帝临终时,委托霍光辅政。详见《汉书·霍光金日磾传》。博陆侯,颜师古注云:“盖亦取乡聚之名以为国号,非必县也。”“都尉金日磾”,原为匈奴休屠王太子,匈奴昆邪王杀休屠王降汉,金日磾被收作官奴隶,在黄门养马,得武帝宠信,提升至中驸马都尉(汉官名,掌管皇帝车驾的副车马及近侍马匹,比二千石)、光禄大夫。后与霍光共辅政。详见《汉书》霍光金日磾传》。 <191>“卫尉王莽为左将军”,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》作右将军。此王莽并非西汉末年篡汉的王莽。“上官安”,为大将军上官桀之子。 <192>“光禄勋张安世”,汉代酷吏张汤之子。光禄勋,汉官名,本名郎中令,武帝太初元年改名,掌管宫殿门户。张安世生平详见《汉书·张汤传》。 <193>“御史大夫?/b>”,即王錾砜は匦±簦笊劣曳龇纾登镂┫唷o昙逗菏椤す锪跆锿跹畈坛轮4贰!?lt;194>“击乌丸”,乌丸,史籍中又作乌桓,东胡(活动在东北地区的游牧民族)别种,西汉初年受匈奴攻击,退居乌桓山(在今内蒙古东部),因名为乌桓。 <195>“杨敞”,曾为大将军军司马,受霍光厚待,升至大司农。详见《汉书·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》。 <196>“御史大夫蔡义为丞相,封阳平侯”,蔡义,明经出身,曾为大将军幕府。后因给昭帝讲《韩诗》,升为光禄大夫。详见《汉书·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》。阳平,汉县,地在今山东莘县。《汉书·外戚恩泽表》载蔡义封七百户,不可能是县侯,此阳平侯是否是阳平县待考。 <197>“龙頟侯韩曾”,为韩说之子。《汉书》中作“韩增”。龙頟,在今山东禹城县南。頟,音 lùo,“水衡都尉赵充国”,水衡都尉,汉官名,掌管皇帝御苑上林苑,首都水流池沼等,秩俸二千石。 <198>“昌水侯田广明”,以郎出身,多次擒获盗贼反叛,升为大鸿胪。后因有罪自杀。详见《汉书·酷吏传》。昌水,其地不详。 <199>“龙頟侯韩曾为后将军,营平侯赵充国为蒲类将军,度辽将军平陵侯范明友为云中太守,富民侯田顺为虎牙将军”,《汉书·宣帝纪》及《匈奴传》均作“前将军韩增”,“后将军赵充国为蒲类将军”(蒲类,是匈奴活动地区的一个湖泽名,在敦煌以北。汉朝廷以这个进军目标为将军名称),“云中太守田顺为虎牙将军”,《史记》此处有误。田顺,丞相田千秋(车千秋)的儿子。后因有罪,自杀。 <200>“三月戊子,皇后崩”,《汉书·宣帝纪》作“正月癸亥,皇后许氏崩”。许氏,为汉元帝母,被霍光妻子收卖的医生淳于衍毒死。 <201>“六月乙丑”,《汉书·宣帝纪》及《百官公卿表》均作“六月乙丑”。据《二十史朔闰表》,本始三年六月己卯朔,当月内无乙丑。 <202>“长信少府韦贤为丞相,封扶阳侯”,长信少府是汉代官名,原称长信詹事,掌管皇太后宫中的一切事务。韦贤,汉代名儒,鲁国邹(今山东邹县东南)人。曾为汉昭帝师。详见《汉书·韦贤传》。扶阳,汉县名,属沛郡,地在今江苏淮北市以北。 <203>“十月乙卯,立霍后”,《汉书·宣帝纪》作“三月乙卯,立皇后霍氏”。霍氏为霍光的女儿。 <204>“霍禹”,霍光的儿子,继承霍光的博陆侯爵位,后任大司马,因谋反被杀。详见《汉书·霍光金日磾传》。 <205>“立太子”,太子即汉元帝刘奭。 <206>“御史大夫魏相为丞相,封高平侯”,魏相,济阴定陶(今山东定陶)人。由郡卒吏(小吏)出身,曾任茂陵令、河南太守、大司农等。宣帝期间辅政,被称作贤臣。详见《汉书·魏相丙吉传》。高平,汉县名,属临淮郡,地在今江苏泗洪县南。 <207>“邴吉”,鲁国(今山东曲阜)人。善法律,自鲁狱史出身,曾任廷尉右监、大将军长史、光禄大夫等,宣帝即位后为御史大夫,后又为丞相。史称贤臣。详见《汉书·魏相丙吉传》。 <208>“七月壬寅,禹要斩”,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》作“七月壬辰”。


  <209>“上郊甘泉太畤、汾阴后土”,甘泉,汉代地名,在今陕西旬邑以南,汉代在此建有甘泉宫。太畤,即泰一畤,祭祀天神泰一的神坛。汾阴,汉代地名,在今山西万荣县以西。后土,是祭祀地神后土的社坛。 <210>“击羌”,羌,活动在西北今甘肃、青海等地的少数民族。 <211>“祋?/b>”,汉代县名,属左冯翊,在今陕西耀县。 <212>“博阳侯”,博阳,汉县名,属汝南郡,在今河南周口市东南。 <213>“御史大夫望之”,即萧望之,东海兰陵(今山东枣庄市东)人。儒生出身,曾任谏大夫、丞相司直等,后任前将军,辅政,因有罪自杀。详见《汉书·萧望之传》。 <214>“延寿”,即许延寿。 <215>“御史大夫霸”,即黄霸,淮阳阳夏(今河南太康县)人。从卒史出身,曾为丞、太守,后为丞相,封建成侯。建成,汉县名,地在今河南永城县南。 <216>“御史大夫延年”,即杜延年,杜周的小儿子,为人宽厚,曾任太仆。详见《汉书·杜周传》。 <217>“御史大夫定国”,即于定国,东海郯(今山东郯城县)人。,音 tán。于定国出身狱史,曾任御史中丞、光禄大夫,后为丞相,封西平侯。详见《汉书·隽疏于薛平彭传》。西平,汉县名,在今河南舞阳县南。 <218>“陈万年”,沛郡相(今江苏淮北市西)人。以郡吏出身,曾任县令、广陵(汉郡,地在今江苏扬州)太守、右扶风等。详见《汉书·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》。 <219>“乐陵侯史子长为大司马、车骑将军”,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》作“乐陵侯史高”。《汉书·王商史丹傅喜传》亦载:史丹子史高,因为揭发霍禹造反被封为乐陵侯。宣帝拜史高为大司马车骑将军。史书不载史高字。此史子长疑误。本书《建元以来侯者年表》褚少孙所补部分亦作乐陵侯史子长。 <220>“执金吾冯奉世”,执金吾是汉代官名,本称作中尉,汉武帝时改名执金吾,掌管京城的巡查治安防卫,秩俸中二千石。冯奉世,上党潞(今山西潞城县东北)人。曾为郎,出使西域,后为光禄大夫、水衡都尉,多次立有战功。详见《汉书·冯奉世传》。 <221>“(五年)二月丁巳,平恩侯许嘉为左将军”,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》初元三年载许嘉为右将军,五年迁。永光三年又载左将军卫尉许嘉为大司马车骑将军。此处记初元五年二月丁巳许嘉为左将军可能不误。许嘉为平恩侯许广汉的侄子,袭封。平恩,汉县名,在今河北丘县以南。 <222>“中少府贡禹”,《汉书·王贡两龚鲍传》作“长信少府”。贡禹,琅邪(今山东诸城)人。被征为博士,元帝时征为谏大夫、光禄大夫等职,多所匡谏。详见《汉书》本传。初元五年十二月贡禹卒,依例应倒书,此处遗漏不书。“薛广德”,沛郡相(今江苏淮北市西)人,以教授《鲁诗》出身,能直言争谏。详见《汉书·隽疏于薛平彭传》。 <223>“平昌侯王接”,汉宣帝舅王无故子,五凤元年嗣封。 <224>“韦玄成”,丞相韦贤的小儿子。曾任谏大夫、河南太守、太常等。详见《汉书·韦贤传》。 <225>“右扶风郑弘”,泰山刚(今山东宁阳县北)人,精通法律,曾任南阳太守、淮阳相等官职。 <226>“光禄大夫乐昌侯王商”,涿郡蠡吾(今河北蠡县)人,汉宣帝舅王武的儿子。后任丞相,被王凤等人诽谤而免相病死。详见《汉书·王商史丹傅喜传》。 <227>“光禄勋匡衡”,东海承(今山东枣庄市南)人。家贫而好学,曾为平原文学、博士、给事中等。后因被告发侵占了侯国界外的田地而免官。详见《汉书·匡张孔马传》。 <228>“卫尉繁延寿”,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》作李延寿,又记载“一姓繁”。繁,音 。 <229>“卫尉杨平侯王凤”,应作阳平侯。阳平,汉县名,在今山东莘县。王凤,汉元帝王皇后的长兄,继承了其父王禁的侯位,为大司马专权十一年,阳朔三年病死。此《表》阳朔三年阙载王凤卒一事。 <230>“右将军乐昌侯王商为光禄大夫、右将军”,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》作“右将军王商为左将军”。本传亦同。此《表》误。 <231>“王商为右丞相”,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》作“丞相”。“右”字衍文。本传亦作“丞相”。 <232>“长乐卫尉史丹”,长乐卫尉,汉官名,掌管长乐宫的禁卫士兵。史丹,鲁国(今山东曲阜)人。祖姑母史良娣,为汉宣帝的祖母。因外戚恩封官职,曾任中庶子、驸马都尉、侍中等。详见《汉书·王商史丹傅喜传》。 <233>“太仆平安侯王章”,按之《汉书·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》及《外戚恩泽侯表》,均未见有平安侯王章,疑此处平安侯为衍误。 <234>“张禹”,河内轵(今河南济源县南)人。幼学经书,以郡文学出身,后为博士,教授太子(汉成帝)《论语》。后任诸吏散骑光禄大夫等职。详见《汉书·匡张孔马传》。 <235>“太仆王音”,汉元帝王皇后的堂弟。侍奉王凤如子,得到王凤的宠信,被王凤推荐代替自己任大司马。详见《汉书·元后传》。 <236>“十月乙卯,光禄勋于永为御史大夫”,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》作“十一月丁卯”。于永,于定国的儿子。曾任侍中中郎将、长水校尉,娶馆陶公主。详见《汉书·隽疏于薛平彭传》。 <237>“薛宣”,东海郯(今山东郯城县)人。少年时为佐吏,后被察举孝廉、茂材,任长安令、御史中丞等。后升任御史大夫、丞相,因广汉郡起盗贼,邛成太后丧事仓促等过失被罢免。详见《汉书·薛宣朱博传》。


  【索隐述赞】高祖初起,啸命髃雄。天下未定,王我汉中。三杰既得,六奇献功。章邯巳破,萧何筑宫。周勃厚重,朱虚至忠。陈平作相,条侯总戎。丙魏立志,汤尧饰躬。天汉之后。表述非功。


附表见下页

〔本表共三页〕 ●前文 ●表一 ●表二


〔共164頁·p-22-01〕 上一卷 下一卷

 
  

 
  



凯发k8国际娱乐官网入口-k8凯发
personal website. created by midnight star .k8凯发 copyright ©.

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