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记·卷六十三  七十列传·老子韩非列传第三-凯发k8国际娱乐官网入口

  ·凯发k8国际娱乐官网入口-k8凯发 >> 诸子百家 >> 史记〔注释本〕>> 卷六十三 七十列传·老子韩非列传第三


 




·卷六十三·
  

【西汉】司马迁 si ma qian
 
  

《史记》凡一百三十卷共一百七十页 整理编校及网页策划/璞如子 子夜星网站

  
  

〔共164頁·p-63〕 上一卷 下一卷


七十列传·老子韩非列传第三

译注/王学孟

  【说明】

  这是一篇关于先秦道家和法家代表人物的重要传记。太史公将老庄申韩合为一传,代表了汉人对道家与法术家关系的重要看法。汉人直承晚周,认为老子之言“君人南面之术”,而庄子祖述老子。韩非《解老》、《喻老》亦从法术家角度言“道德”之意。太史公作四人合传,在当时来说,确实是胸罗道德,纵横概括,指点评说,是一篇很有气魄的雄文,非大家不能。

  然而,今天看来,太史公如此处理,也不尽妥当。老子书以无为而有为,多言有无之辩。诚如太史公所说:“李耳无为自化,清静自正”,“老子所贵道,虚无因应,变化于无为”,正是老子思想的核心。庄子书:“天道无为而自然”,“散道德,放论,要亦归之自然”。其思想体系虽本归于老子之言,但主要是进一步的发展。特别是庄子本人则纯是无为。申子言“术”,旨在“因术而授官,循名而责实,操生杀之柄,课群臣之能”(《韩非子·定法》),是一整套控驭臣下的统治术。韩子言“法”,是在申子“术”治基础上,参合商鞅的“法”治、慎到的“势”治,提出以“法”为中心的“法、术、势”三而一的统治术,都以处势为前提,他们的学说虽有联系,但主要是不同。

  老子本传以“未知其然否”作结,诚为科学态度。虽然如此,本传仍记述了关于老子的重要资料,如“周守藏室之史”、“隐君子”等。

  庄子亦一隐君子。隐君子则是对现实取不合作态度,虽然不是有力的反抗,却可以是强烈的不满。庄子之避世源于愤此。申、韩残酷少恩,而韩子尤甚。韩子书不胫而走,且为秦王所赞赏,原因无他,“兼并者高诈术”也。

  韩子死秦狱中,于传后太史公録《说难》全文,可见痛惜之意。韩子善为文,思维严密,逻辑性强,论证有力,且语言犀利,锐不可当。《说难》可见其一斑。


  【译文】

 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。姓李,名耳,字聃,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。

  孔子前往周都,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。老子说:“你所说的礼,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,只有他的言论还在。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,生不逢时,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。我听说,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,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,君子具有高尚的的品德,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。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,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,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。我能告诉您的,就这些罢了。”孔子离去以后,对弟子们说:“鸟,我知道它能飞;鱼,我知道它能游;兽,我知道它能跑。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,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,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。至于龙,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,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。我今天见到的老子,大概就是龙吧!”

  老子研究道德学问,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,不求闻达为宗旨。他在周都住了很久,见周朝衰微了,于是就离开周都。到了函谷关,关令尹喜对他说:“您就要隐居了,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。”于是老子就撰写了本书,分上下两篇,阐述了道德的本意,共五千多字,然后才离去,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。

  有的人说:老莱子也是楚国人,著书十五篇,阐述的是道家的作用,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。

  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,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,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。

  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,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,曾预言说:“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在一起,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,分开七十年之后,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。”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,也有的人说不是,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。总之,老子是一位隐君子。

  老子的儿子叫李宗,做过魏国的将军,封地在段干。李宗的儿子叫李注,李注的儿子叫李宫,李宫的玄孙叫李假,李假在汉文帝时做过官。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卬的太傅,因此,李氏就定居在齐地。

  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,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“主张不同的人,彼此说不到一块去”,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?老子认为,无为而治,百姓自然趋于“化”;清静不挠,百姓自然会归于“正”。

  庄子是蒙地人,叫周。他曾经担任过地漆园的小吏,和梁惠王、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。他学识渊博,涉猎、研究的范围无所不包,他的中心思想却本源于老子的学说。他撰写了十余万字的著作,大多是托词寄意的寓言。他写的《渔父》、《盗跖》、《胠箧》是用来诋毁孔子学派的人。而表明老子学说为目的的。《畏累虚》、《亢桑子》一类的,都空设言语,没有实事。可是庄子善于行文措辞,描摹事物的情状,用来攻击和驳斥儒家和墨家,即使是当世博学之士,也难免受到他的攻击。他的语言汪洋浩漫,纵横恣肆,以适合自己的性情,所以从王公大人起,都无法利用他。

  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,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,答应他出任曹国的宰相。庄周笑着对楚国使臣说:“千金,确是厚礼;卿相,确是尊贵的高位。您难道没见过祭祀天地用的牛吗?喂养它好几年,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,把它牵进太庙去当祭品,在这个时候,它即使想做一头孤独的小豬,难道能办得到吗?您赶快离去,不要玷污了我。我宁愿在小水沟里身心愉快地游戏,也不愿被国君所束缚。我终身不做官,让自己的心志愉快。”

  申不害是京邑人,原先是郑国的低级官吏。后来研究了刑名法术学问,向韩昭候求官,昭候任命他作了宰相。他对内修明政教,对外应对诸候,前后执政十五年。一直到申子逝世,国家安定,政治清明,军队强大,没有哪个国家敢于侵犯韩国。

  申不害的学说本源黄帝和老子而以循名责实为主,他的著作有两篇,叫作《申子》。

  韩非,是韩国的贵族子弟。他爱好刑名法术学问。他学说的理论基础来源于黄帝和老子。韩非有口吃的缺陷,不善于讲话,却擅长于著书立说。他和李斯都是荀卿的学生,李斯自认为学识比不上韩非。

  韩非看到韩国渐渐衰弱下去,屡次上书规劝韩王,但韩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。当时韩非痛恨治理国家不致力于修明法制,不能凭借君王掌握的权势用来驾驭臣子,不能富国强兵寻求任用是贤能之士,反而任用夸夸其谈、对国家有害的文学游说之士,并且让他们的地位高于讲求功利实效的人。他认为儒家用经典文献扰乱国家法度,而游侠凭借着武力违犯国家禁令。国家太平时,君主就宠信那些徒有虚名假誉的人,形势危急时,就使用那些披甲戴盔的武士。现在国家供养的人并不是所要用的,而所要用的人又不是所供养的。他悲叹廉洁正直的人不被邪曲奸枉之臣所容,他考察了古往今来的得失变化,所以写了《孤愤》、《五蠹》、《内外储》、《说林》、《说难》等十余万字的著作。

  然而韩非深深地明了游说的困难。他撰写的《说难》一书,讲的非常,但是他最终还是死在秦国,不能逃脱游说的祸难。

  《说难》写道:

  大凡游说的困难,不是我的才智不足以说服君主有困难;也不是我的口才不足以明确地表达出我的思想有困难;也不是我不敢毫无顾虑地把意见全部表达出来有困难。大凡游说的困难,在于如何了解游说对象的心理,然后用我的说词去适应他。

  游说的对象在博取高名,而游说的人却用重利去劝说他,他就会认为你品德低下而受到卑贱的待遇,一定会被遗弃和疏远了。游说的对象志在贪图重利,而游说的人却用博取高名去劝说他,他就会认为你没有头脑而脱离实际,一定不会录用你。游说的对象实际上意在重利而公开装作博取高名,而游说的人用博取高名去劝说他,他就会表面上录用你而实际上疏远你;假如游说的人用重利去劝说他,他就会暗中采纳你的意见,而公开抛弃你本人,这些都是游说的人不能不知道的。

  行事能保密就成功,言谈之中泄露了机密就会失败。不一定是游说者本人有意去泄露机密,而往往是在言谈之中无意地说到君主内心隐藏的秘密,像这样,游说的人就会身遭灾祸。君主有过失,而游说的人却引用一些美善之议推导出他过失的严重,那么游说的人就会有危险。君主对游说者的恩宠还没有达到深厚的程度,而游说的人把知心话全部说出来,如果意见被采纳实行而且见到了功效,那么,君主就会忘掉你的功劳;如果意见行不通而且遭到失败,那么游说者就会被君主怀疑,像这样,游说的人就会有危险。君主自认为有了如愿的良策,而且打算据为自己的功绩,游说的人参与这件事,那么也会有危险,君主公开做着一件事,而自己另有别的目的,如果游说者预知其计,那么他也会有危险。君主坚决不愿做的事,却勉力让他去做,君主去做丢不下的事,又阻止他去做,游说的人就危险。所以说:“和君主议论在任的大臣,就会认为你离间他们彼此的关系;和君主议论地位低下的人,就会认为你卖弄权势。议论他所喜爱的,那么君主就会认为你是在利用他;议论君主所憎恶的,就会认为你试探他含怒的深浅。如果游说者文辞简略,那么就会认为你没有才智而使你遭到屈辱;如果你铺陈辞藻,夸夸其谈,那么就会认为你语言放纵而无当。如果你顺应君主的主张陈述事情,那么就会说你胆小而做事不尽人意。如果你谋虑深远,那么就会说你鄙陋粗俗,倨傲侮慢。这些游说的难处,是不能不知道的啊。

  大凡游说者最重要的,在于懂得美化君主所推崇的事情,而掩盖他认为丑陋的事情。他自认为高明的计策,就不要拿以往的过失使他难堪;他自认为是勇敢的决断,就不要用自己的意愿使他激怒;他夸耀自己的力量强大,就不必用他为难的事来拒绝他。游说的人谋划另一件与君主相同的事,赞誉另一个与君主同样品行的人,就要把那件事和另一个人加以美化,不要坏其事伤其人。有与君主同样过失的人,游说者就明确地粉饰说他没有过失。待到游说者的忠心使君主不再抵触,游说者的说辞,君主不再排斥,此后,游说者就可以施展自己的口才和智慧了。这就是与君主亲近不被怀疑,能说尽心里话的难处啊!等到历经很长的时间之后,君主对游说的人恩泽已经深厚了,游说者深远的计谋也不被怀疑了,交相争议也不被加罪了,便可以明白地计议利害关系达到帮助国君立业建功,可以直接指出君主的是非以正其身,用这样的办法扶持君主,就是游说成功了。

  伊尹作厨师,百里奚当俘虏,都是由此求得君上的任用。所以,这两个人都是圣人。他们仍然不得不做低贱的事而经历世事如此地卑污,那么智能之士就不把这些看作是耻辱的了。

  宋国有个富人,因为天下雨毁坏了墙。他儿子说:“不修好将会被盗”,他的邻居有位老人也这么说。晚上果然丢了很多财物,他全家的人都认为他儿子特别聪明却怀疑邻居那位老人。从前郑武公想要攻打胡国,反而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的君主。就问大臣们说:“我要用兵,可以攻打谁?”关其思回答说:“可以攻打胡国。”郑武公就把关其思杀了,并且说:“胡国,是我们兄弟之国,你说攻打它,什么居心?”胡国君主听到这件事,就认为郑国君主是自己的亲人而不防备他,郑国就趁机偷袭胡国,占领了它。这两个说客,他们的预见都是正确的,然而言重的被杀死,言轻的被怀疑,所以知道某些事情并不难,如何去处理已知的事就难了。

  从前弥子瑕被卫国君主宠爱。按照卫国的法律,偷驾君车的人要判断足的罪。不久,弥子瑕的母亲病了,有人知道这件事,就连夜通知他,弥子瑕就诈称主的命令驾着君主的车子出去了。君主听到这件事反而赞美他说:“多孝顺啊,为了母亲的病竟愿犯下断足的惩罚!”弥子瑕和卫君到果园去玩,弥子瑕吃到一个甜桃子,没吃完就献给卫君。卫君说:“真爱我啊,自己不吃却想着我!”等到弥子瑕容色衰退,卫君对他的宠爱也疏淡了,后来得罪了卫君。卫君说:“这个人曾经诈称我的命令驾我的车,还曾经把咬剩下的桃子给我吃。”弥子瑕的德行和当初一样没有改变,以前所以被认为孝顺而后来被治罪的原因,是由于卫君对他的爱憎有了极大的改变。所以说,被君主宠爱时就认为他聪明能干,愈加亲近。被君主憎恶了,就认为他罪有应得,就愈加疏远。因此,劝谏游说的人,不能不调查君主的爱憎态度之后再游说他。

  龙属于虫类,可以驯养、游戏、骑它。然而他喉咙下端有一尺长的倒鳞,人要触动它的倒鳞,一定会被它伤害。君主也有倒鳞,游说的人能不触犯君主的倒鳞,就差不多算得上善于游说的了。

  有人把韩非的著作传到秦国。秦王见到《孤愤》、《五蠹》这些书,说:“唉呀,我要见到这个人并且能和他交往,就是死也不算遗憾了。”李斯说:“这是韩非撰写的书。”秦王因此立即攻打韩国。起初韩王不重用韩非,等到情势吃紧,才派遣韩非出使秦国。秦王很喜欢他,还没被信用。李斯、姚贾嫉妨他,在秦王面前底毁他说:“韩非,是韩国贵族子弟。现在大王要吞并各国,韩非到头来还是要帮助韩国而不帮助秦国,这是人之常情啊。如今大王不任用他,在秦国留的时间长了,再放他回去,这是给自己留下的祸根啊。不如给他加个罪名,依法处死他。”秦王认为他说的对,就下令司法官吏给韩非定罪。李斯派人给韩非送去了毒药,叫他自杀。韩非想要当面向秦王陈述是非,又不能见到。后来秦王后悔了,派人去赦免他,可惜韩非已经死了。

  申子、韩子都著书立说,留传到后世,学者大多有他们的书,我唯独悲叹韩非撰写了《说难》而本人却逃脱不了游说君主的灾祸。


  太史公说:老子推重的“道”,虚无,顺应自然,以无所作为来适应各种变化,所以,他写的书很多措辞微妙不易理解。庄子宣演道德,纵意推论,其学说的要点也归本于自然无为的道理。申子勤奋自勉,推行于循名责实。韩子依据法度作为规范行为的绳墨,决断事情,明辨是非,用法严酷苛刻,绝少施恩。都原始于道德的理论,而老子的思想理论就深邃旷远了。


  【原文及注释】

  老子者,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,姓李氏,名耳,字聃,周守藏室之史也<1>。

  〔注释〕
  <1>藏室:国家的藏书室。即图书馆。



  孔子适周<1>,将问礼于老子。老子曰:“子所言者<2>,其人与骨皆已朽矣,独其言在耳。且君子得其时则驾<3>,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<4>。吾闻之,良贾深藏若虚<5>,君子盛德、容貌若愚。去子之骄气与多欲,态色与淫志<6>,是皆无益于子之身。吾所以告子,若是而已。”孔子,谓弟子曰:“鸟,吾知其能飞;鱼,吾知其能游;兽,吾知其能走。走者可以为罔<7>,游者可以为纶<8>,飞者可以为矰<9>。至于龙吾不能知,其乘风云而上天。吾今日见老子,其犹龙邪!”

  〔注释〕
  <1>适:往,到……去。 <2>子:古时对男子的尊称。 <3>时:机会,时运。驾:坐车,引申为外出去做官。 <4>蓬累而行:像飞蓬飘转流徙而行,转停皆不由已。蓬,一种根叶俱细的小草,风吹根断,随风飘转。累,转行的样子。 <5>贾:商人,古代指坐商。深藏若虚:隐藏其货,不让别人知道,好像空虚无物地样子。比喻有真才实学的人,不露锋芒。 <6>态色:情态神色。淫志:过大志向。淫,过分。 <7>罔:捕具。同“网”。 <8>纶:钓鱼的丝线。 <9>矰:系有丝绳,用以射鸟的短箭。



  老子修道德<1>,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<2>。居周之久,见周之衰,迺遂去。至关,关令尹喜曰:“子将隐矣,强为我著书<3>。”于是老子迺著书上下篇,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,莫知其所终<4>。

  〔注释〕

  <1>道德:此指道家学派的术语。道,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宇宙的精神的本原。德,宇宙万物所含有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。 <2>自隐:隐匿声迹,不显露。无名:不求闻达。务:宗旨。 <3>强:勉力。 <4>莫:没有人。



  或曰<1>:老莱子亦楚人也,著书十五篇,言道家之用,与孔子同时云。
  蓋老子百有六十余岁<2>,或言二百余岁,以其修道而养寿也<3>。

  〔注释〕
  <1>或曰:有的人说。 <2>有:又。 <3>养寿:修养身心以求长寿。



 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,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:“始秦与周合,合五百岁而离,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<1>。”或曰儋即老子,或曰非也,世莫知其然否<2>。老子,隐君子也。

  〔注释〕
  <1>“始秦与周合”三句:《索引》按周秦二本纪并云“始周与秦国合而别,别五百载又合,合七十岁而霸王者出”。然与此传离合正反,寻其意义,亦并不相违。 <2>然:是,是这样。



  老子之子名宗,宗为魏将,封于段干。宗子注,注子宫,宫玄孙假<1>,假仕于汉孝文帝。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,因家于齐焉<2>。

  〔注释〕
  <1>玄孙:曾孙的儿子。 <2>家:居住。



 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<1>,儒学亦绌老子。“道不同不相为谋”<2>,岂谓是邪?李耳无为自化,清静自正<3>。

  〔注释〕
  <1>绌:通“黜”,贬斥。 <2>这一句的意思是说,主张、原则不同,彼此不相商议、合作。语见《论语·卫灵公》。 <3>无为自化,清静自正:语本《老子》:“我无为而民自化,我好静而民自正”。(王弼注本《老子道德经》第五十七章,魏源《老子本义》本第五十章)。这是主张缓和社会矛盾,让事物保持原状的保守思想。无为,一任自然,无所作为。清静,内心清虚明静,无所索求。



  庄子者,蒙人也,名周。周尝为蒙漆园吏<1>,与梁惠王、齐宣王同时。其学无所不窥<2>,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<3>。故其著书十余万言,大抵率寓言也<4>。作《渔父》、《盗跖》、《胠箧》<5>,以诋訿孔子之徒<6>,以明老子之术。《畏累虚》、《亢桑子》之属<7>,皆空语无事实。然善属书离辞<8>,指事类情<9>,用剽剥儒、墨<10>,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<11>。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已<12>,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<13>。

  〔注释〕
  <1>尝:曾经。 <2>窥:从小孔或缝隙里看。此引申为涉猎、研究。 <3>要:要旨。本:根本、源头。 <4>大抵:大略。率:通常。寓言:有所寄托或比喻之言。《释文》,“寓,寄也。以人不信已,故托之他人,十言而九见信也。” <5>《渔父》、《盗跖》、《胠(,区)箧(qiè,怯)》;均为《庄子》中的篇名。 <6>诋訿(dǐzǐ,底子):毁辱,诽谤。 <7>《畏累虚》、《亢桑子》:均为《庄子》中的篇名。 <8>属书:连缀文辞。离辞:犹“摛辞”,铺陈辞藻。 <9>类情:描摹情状。 <10>剽剥:攻击,驳斥。儒、墨:春秋战国时期两大著名学派,儒家和墨家。 <11>宿学:博学、饱学之士。 <12>洸洋:犹“汪洋”。水势浩大、浩渺无际的样子。这里形容文辞宏瞻,议论恣肆。恣:放纵无羁。适己:适合自己的性情。 <13>器之:使用他,利用他。



  楚威王闻庄周贤,使使厚币迎之<1>,许以为相。庄周笑谓楚使者曰:“千金,重利;卿相,尊位也。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<2>?养食之数岁<3>,衣以纹绣<4>,以入大庙<5>。当是之时,虽欲为孤豚<6>,岂可得乎?子亟去<7>,无污我。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<8>,无为有国者所羁<9>,终身不仕,以快吾志焉。”

  〔注释〕
  <1>使使:前一“使”为派遣,后一“使”为奉使命办事的人,即使者。币:古人对礼物的通称。泛指用作礼物的玉帛、马、毛皮、禽等。迎:聘请。 <2>郊祭:祭祀天地。牺牛:用作祭品的牛。 <3>食(,四):喂养。 <4>衣以文绣: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。衣,穿、披。 <5>大庙:太庙,即宗庙。大,同“太”。 <6>孤豚:小豬。《索隐》:“孤者,小也,特也。” <7>亟(,急):急、快。 <8>渎:小水沟。 <9>有国者:掌握国家政权的人。



  申不害者,京人也,故郑之贱臣。学术以干韩昭候<1>,昭候用为相。内修政孝,外应诸候,十五年。终申子之身,国治兵强,无侵韩者。
  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<2>。著书二篇,号曰《申子》<3>。

  〔注释〕
  <1>术:指法家的刑名法术之学。或特指君主控制和使用臣下的策略与手段。干:求取,指求官。 <2>黄老:黄帝和老子。先秦儒家只谈尧舜,不提黄帝。道家为了和儒家争夺学术地位,把传说中比尧、舜更早的黄帝搬出来与老子并尊为道家的创始人,所以汉时有“黄老之学”的称呼。刑名:即实与名。法家主循名责实,以推行法治,强化上下关系。刑,通“形”,指形体或事实。名,指言论或主张。 <3>《申子》:已佚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有《申子》六篇。有《大体篇》保存于《群书治要》中,又有清人马国翰等辑本。



  韩非者,韩之诸公子也<1>。喜刑名法术之学,而其归本于黄老<2>。非为人口吃,不能道说,而善著书。与李斯俱事荀卿<3>,斯自以为不如非。

  〔注释〕
  <1>诸公子:贵族子弟。  <2>归:归宿,引申为宗旨。  <3>事:师事,随师求学



  非见韩之削弱,数以书谏韩王<1>,韩王不能用。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<2>,执势以御其臣下<3>,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,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<4>。以为儒者用文乱法<5>,而侠者以武犯禁<6>。宽则宠名誉之人<7>,急则用介胄之士<8>。今者所养非所用,所用非所养。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<9>,观往者得失之变<10>,故作《孤愤》《五蠹》《内外储》《说林》《说难》十余万言<11>。

  〔注释〕
   <1>数:屡次,多次。书:奏章。谏:下对上规劝。 <2>疾:痛恨。务:勉力从事。 <3>执势:掌握权势。御:驾驭,控制。 <4>举:提拔任用。浮淫之蠹:指文学游说之士。浮淫,虚浮淫夸。蠹,蛀虫。比喻像蛀虫一样危害国家的人。功实:注重功利而有实际贡献的人。 <5>文:指儒家典籍,如《诗》、《书》等。 <6>犯禁:违犯国家禁令。 <7>宽:宽缓。指国家太平时期。介胄之士:指顶盔穿甲的武士。介,甲。作战时穿的护身铠甲。胄,头盔。 <9>廉直:廉洁正直的人。 <10>往者:以往的,历史上的。得失:成功和失败。 <11>《孤愤》、《五蠹》、《内外储》、《说林》、《说难》:均为《韩非子》书中的篇名。



  然韩非知说之难<1>,为《说难》书甚具<2>,终死于秦,不能自脱。

  〔注释〕
  <1>说:用话劝说,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。 <2>具:完全、周详。具,通“俱”。



  《说难》曰:
  凡说之难,非吾知之有以说之难也<1>;又非吾辩之难能明吾意之难<2>;又非吾敢横失能尽之难也<3>。凡说之难,在知所说之心<4>,可以吾说当之。

  〔注释〕
  <1>知:才智。说之:游说君主。 <2>辩:口辩、口才。一说分析。明:阐明,表达。 <3>横失(,逸):纵横奔放,无所顾忌。失,通“佚”、“逸”。 <4>所说:游说的对象,主要指君主。



  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<1>,而说之以厚利,则见下节而遇卑贱<2>,必弃远矣<3>。所说出于厚利者也,而说之以高名,则见无心而远事情<4>,必不收矣<5>。所说实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<6>,而说之以名高,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<7>;若说之以厚利,则阴用其言而显弃其身<8>。此之不可不知也。

  〔注释〕
  <1>为:这里有博取、贪图的意思。 <2>见:被看作。下节:品德低下。遇:待遇。陈奇猷《韩非子四集解》引刘师培曰:“‘遇’当作‘偶’,谓退与卑贱相偶也”。或谓“遇”疑当作“迩”。 <4>无心:没头脑。远事情:脱离实际。 <5>收:录用。 <6>显:明显,引申为公开。 <7>阳:表面上。身:指游说者自身。 <8>阴:暗地里。



  夫事以密成,语以泄败。未必其身泄之也,而语及其所匿之事<1>,如是者身危。贵人有过端<2>,而说者明言善议以推其恶者<3>,则身危。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<4>,说行而有功则德亡<5>,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<6>,如是者身危。夫贵人得计而欲自以为功<7>,说者与知焉<8>,则身危。彼显有所出事<9>,迺自以为也故<10>,说者与知焉,则身危。强之以其所必不为<11>,止之以其所不能已者<12>,身危。故曰:与之论大人<13>,则以为间己<14>;与之论细人<15>,则以为粥权<16>。论其所爱,则以为借资<17>;论其所憎,则以为尝己<18>。径省其辞<19>,则不知而屈之<20>;泛滥博文<21>,则多而久之。顺事陈意,则曰怯懦而不尽;虑事广肆<22>,则曰草野而倨侮<23>。此说之难,不可不知也。

  〔注释〕
  <1>及:到,至。引申为涉及、牵扯。匿:隐藏。 <2>过端:过失,过错。端,端倪,即刚刚有些迹象,而尚未昭著。按以下一段文字句序与今本《韩非子》有异。 <3>善议:巧妙的议论。推:推导、推论。 <4>周泽未渥:意谓交情还不够深厚。周,亲密。泽,恩泽,恩惠。渥,浓厚、深厚。语极知:把知心话尽其所有都说出来。极,穷尽。 <5>德:功劳,功德。亡:通“忘”,忘记。 <6>见疑:被怀疑。 <7>得计:计谋可以实现。 <8>与知:参予此事。 <9>出事:做事。 <10>也:疑当作“他”。盖形近而误。今诸本《韩非子》作“乃自以为他故。”他故,别的事情。 <11>强(qiǎng,抢):勉强。 <12>已:停止。 <13>大人:达官贵族。此指在任重臣。 <14>间已:离间君主与大臣的关系。 <15>细人:地位低下的人。 <16>粥(,育)权:卖弄权势。粥,通“鬻”,卖。 <17>借资:借助别人的力量,以为己助。 <18>尝己:试探自己含怒的深浅。尝,试探。 <19>径省其辞:说话简略,直接了当。径省,简略。 <20>知:通“智”,智慧。屈之:使他遭受委屈。 <21>泛滥:水势漫溢横流。比喻夸夸其谈,没有边际。博文:追求浮华之辞。 <22>广(kuàng,旷)肆:谓谋虑远而放纵无所收束。广,通;“旷”,远也。肆,放纵。 <23>草野:鄙陋粗俗。倨侮:倨傲侮慢。



  凡说之务<1>,在知饰所说之所敬<2>,而灭其所丑<3>。彼自知其计<4>,则毋以其失穷之<5>;自勇其断,则毋以其敌怒之;自多其力<6>,则毋以其难概之<7>。规异事与同计<8>,誉异人与同行者<9>,则以饰之无伤也<10>。有与同失者,则明饰其无失也。大忠无所拂悟<11>,辞言无所击排<12>,迺后申其辩知焉<13>。此所以亲近不疑,知尽之难也。得旷日弥久<14>,而周泽既渥,深计而不疑,交争而不罪,迺明计利害以致其功<15>,直指事非以饰其身<16>,以此相持<17>,此说之成也。

  〔注释〕
  <1>务:要旨。 <2>饰:粉饰,美化。 <3>灭:遮掩、掩盖。 <4>自知:自己认为高明。知,通“智”。 <5>穷之:指使君主困窘、难堪。 <6>多:推崇,赞美。 <7>概之:压抑、限制他。概,古代量谷物时,用以刮平斗斛的器具。《管子·枢言篇》“釜鼓满,则人概之”。此是引申义。 <8>异事:他事,另一件事。同计:与君主谋划相同。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谋划另一件事与君主计策相同,谋划他事等于谋划此事,可以不犯扬己之嫌,不掠君主之美。 <9>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另一个人与君主同德行,称赞那个人等于称赞君主,可以不露阿谀君主之迹。 <10>无伤:没有害处。 <11>拂悟:违逆,抵触。悟,通“牾”。 <12>击排:攻击,排斥。 <13>申:同“伸”。舒展,伸直。引申为施展。 <14>旷日弥久:犹今语“旷日持久”,即多费时日,拖得很久。旷,荒废,费。弥久,很久。 <15>明计:明白权衡剖析。致:达,得到。 <16>直指:直陈,讲话无顾虑。饰其身:正其身。饰,修治,整治。 <17>相持:指君信臣,臣忠君。



  伊尹为庖<1>,百里奚为虏<2>,皆所由干其上也<3>。故此二子者,皆圣人也,犹不能无役身而涉世如此其污也<4>,则非能仕之所设也<5>。

  〔注释〕
  <1>伊尹为庖的故事见《韩非子·难言》,说他为了游说商汤,“身执鼎俎为庖宰,昵近习亲,而汤乃仅知其贤而用之”。《墨子·尚贤中篇》也提到这个故事,说伊尹是“有莘氏女之私臣,亲为庖人,汤得之,举以为相”。《史记》卷三《殷本纪》则谓伊尹想求得商汤的任用而无由,于是就做了随同有莘氏女出嫁的“媵臣”。说他亲“负鼎俎,以滋味说汤,致于王道”。 <2>虏:奴隶。百里奚为虏的故事,《韩非子·难言》,又《难一》、《难二》,均及之,但语焉不详。《史记》卷五《秦本纪》说他原为虞国人,晋献公灭虞以后,他被俘虏,做了秦穆公夫人即晋公子夷吾的姐姐的陪嫁臣到了秦国,后亡秦走宛,被楚国人捉住。秦穆公知其贤,便用五张黑公羊皮把他赎回来,与语国事三日,秦穆公大悦,于是“授之国政”。卷之十九《晋世家》亦略及其事。 <3>由:经由,经此。干:求取。上:君主。 <4>役身:自身做贱役。涉世:涉足社会。 <5>非能仕之所设也:当依《韩非子》作“非能仕之所恥”。能仕,智能之士。仕,通“士”。



  宋有富人,天雨墙坏。其子曰:“不筑且有盗”,其邻人之父亦云<1>,暮而果大亡其财<2>,其家甚知其子而疑邻人之父<3>。昔者郑武公欲伐胡,迺以其子妻之<4>。因问群臣曰:“吾欲用兵,谁可伐者?”关其思曰:“胡可伐。”迺戮关其思,曰:“胡,兄弟之国也<5>,子言伐之,何也?”胡君闻之,以郑为亲己而不备郑。郑人袭胡,取之。此二说者,其知皆当矣,然而甚者为戮<6>,薄者见疑<7>。非知之难也,处之则难矣。

  〔注释〕
  <1>父:老者,老人。亡:丢失、被窃。 <3>知其子:以其子为智。 <4>子:指女儿。古代男、女都称子。妻之:嫁给胡君为妻。 <5>兄弟之国:亲戚的通称。春秋战国时,两国虽非同姓,但有婚姻关系也叫“兄弟之国”。 <6>甚者:重的。 <7>薄者:轻的。以上两句谓,言重则被杀,言轻则见疑。按此段文字与诸本《韩非子》多有不同。



  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君。卫国之法,窃驾君车者罪至刖<1>。既而弥子之母病,人闻,往夜告之,弥子矫驾君车而出<2>。君闻之而贤之曰:“孝哉,为母之故而犯刖罪!”与君游果园,弥子食桃而甘<3>,不尽而奉君。君曰:“爱我哉,忘其口而念我!”及弥子色衰而爱弛<4>,得罪于君。君曰:“是尝矫驾吾车,又尝食我以其余桃<5>。”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,前见贤而后获罪者,受憎之至变也<6>。故有爱于主,则知当而加亲;见憎于主,则罪当而加疏。故谏说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之矣。

  〔注释〕
  <1>刖:断足酷刑。 <2>矫:擅称君命。 <3>甘:感到甜美。 <4>弛:松缓,松懈。这里有疏淡、减退的意思。 <5>食:给吃。余桃:咬剩下的桃子。 <6>至变:最大的改变。至,最、极。



  夫龙之为虫也<1>,可扰狎而骑也<2>。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,人有婴之<3>,则必杀人,人主亦有逆鳞,说之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,则几矣<4>。

  〔注释〕
  <1>龙之为虫:古人认为龙属虫类。 <2>扰狎:驯熟。扰,驯养。狎,亲近,戏弄。 <3>婴:碰,触犯。 <4>几:近,近于善谏。



  人或传其书至秦<1>。秦王见《孤愤》、《五蠹》之书,曰:“嗟乎,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<2>,死不恨矣<3>!”李斯曰:“此韩非之所著书也。”秦因急攻韩。韩王始不用非,及急,迺遣非使秦。秦王惊之,未信用。李斯、姚贾害之<4>,毁之曰:“韩非,韩之诸公子也。今王欲并诸侯<5>,非终为韩不为秦,此人之情也。今王不用,久留而归之,此自遗患也,不如以过法诛之<6>。”秦王以为然,下吏治非。李斯使人遗非药<7>,使自杀。韩非欲自陈<8>,不得见。秦王后悔之,使人赦之,非已死矣。
  申子、韩子皆著书,传于后世,学者多有。余独悲韩子为《说难》而不能自脱耳。

  〔注释〕
  <1>或:有的。 <2>游:结交,交往。 <3>恨:遗憾。 <4>害:嫉妒。 <5>并:吞并、兼并。 <6>过法诛之:加以罪名,依法处死他。过,硬加罪过。 <7>遗:送给。 <8>自陈:当面剖白。



  太史公曰:老子所贵道,虚无<1>,因应变化于无为,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。庄子散道德<2>,放论<3>,要亦归之自然。申子卑卑<4>,施之于名实。韩子引绳墨<5>,切事情,明是非,其极惨礉少恩<6>。皆原于道德之意,而老子深远矣。

  〔注释〕
  <1>虚无:指道的本体无所不在,而又无形可见。 <2>散:散布,这里有推演、宣演的意思。 <3>放论:犹“放言”,即纵意随心地发表议论,不受约束。 <4>卑卑:勤奋自勉。 <5>绳墨:木工用以正曲直的墨线。引申为规范,法制。 <6>惨礉(,核):惨酷苛刻。礉,核实。引申为苛刻。


〔共164頁·p-63〕 上一卷 下一卷

 
  

 
  



凯发k8国际娱乐官网入口-k8凯发
personal website. created by midnight star .k8凯发 copyright ©.

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