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记·卷六十八  七十列传·商君列传第八-凯发k8国际娱乐官网入口

  ·凯发k8国际娱乐官网入口-k8凯发 >> 诸子百家 >> 史记〔注释本〕>> 卷六十八 七十列传·商君列传第八


 




·卷六十八·
  

【西汉】司马迁 si ma qian
 
  

《史记》凡一百三十卷共一百七十页 整理编校及网页策划/璞如子 子夜星网站

  
  

〔共164頁·p-68〕 上一卷 下一卷


七十列传·商君列传第八

译注/王淑艳

  【说明】

  在这篇列传里,主要记述了商鞅事秦变法革新、 功过得失以及卒受恶名于秦的史实,倾注了太史公对其刻薄少恩所持的批评态度。
  然而,商鞅变法却是我国历史上成功的一例。孝公当政,已进入七雄争霸的战国时期,周室衰微,诸侯相互攻伐,斗争异常激烈,谁想立于不败之地,谁就得寻求自强的途径。商鞅就是顺应历史的潮流,三见孝公,说以强国之术,使孝公“不自知厀之前于席,语数日不厌。”君臣默契,奠定了变法成功的基础。

  记述变法的矛盾冲突是本文一大特点。变法未行,就遭到守旧派的公然反对。商鞅与甘龙、杜挚面对面的斗争,其焦点就集中在“法古”、“循礼”还是“治世不一道、便国不法古”的冲突上;变法实行,众皆哗然,“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”。商鞅却立木悬赏,取信于民;刑太子师,以肃其法。变法十年,“秦民大悦”,“家给人足”“民勇于公战、怯于私斗”,国家日益强盛。率师包围安邑,俘魏公子卬,迫使魏国割地迁都,亦是变法极富成效的佐证。他悲剧的结局乃是与守旧派斗争的延续。与赵良一席谈话,其祸已萌,但商鞅终未采纳赵良言,受制于自己的变法,作茧自缚,以至车裂族灭,并非偶然。

  从章法结构上看,前有蓄势,后有照应,通篇以变法作骨。始言商鞅“好刑名法术之学”,为变法作了辅垫;继而“鞅欲变法”,导出革新与守旧的斗争;“卒定变法之令”,具体记载了新法的内容;“于是太子犯法”,刑黥太子师傅、以严法令;而终以“嗟乎,为法之敝一至此”。材料取舍紧紧围绕变法之骨,使得骨坚而肉丰、血脉贯通而主题突出。

  《商君列传》乃历史实录,当是不言而喻的。而强烈的文学色彩特别是适当的小说因素,更突出了这篇记载的本质真实。本文调动了夸张、比照、对偶、排比、形容、描写等多种文学手段,析理透辟、深刻,语言生动形象。而这些文学手段多着眼于人物精神世界的刻画和细节的描写,使人物更为丰满、灵动、传神,而又不失历史的真实。

  商君逃难一节,《战国策》并没记载。恐怕是出于太史公的虚构,这一细节显然又是后世小说创作中的“误会法”,运用误会,生发矛盾,引起戏剧性效果。这类细节不仅不伤害历史的真实,而且使历史人物、历史事件的本质彰明、突出,增强了历史感,从而给人以更生动、更形象、更深刻的印记。


  【译文】

  商君,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。名鞅,姓公孙,他的祖先本来姓姬。公孙鞅年轻时就喜欢刑名法术之学,侍奉魏国国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。公叔座知道他贤能,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。正赶上公叔座得了病,魏惠王亲自去看望他,说:“你的病倘有不测,国家将怎么办呢?”公叔座回答说:“我的中庶子公孙鞅,虽然年轻,却有奇才,希望大王能把国政全部交给他,由他去治理。”魏惠王听后默默无言。当魏惠王将要离开时,公叔座屏退左右随侍人员,说:“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孙鞅,就一定要杀掉他,不要让他走出国境。”魏王答应了他的要求就离去了。公叔座召来公孙鞅,道歉说:“刚才大王询问能够出任国相的人,我推荐了你。看大王的神情不会同意我的建议。我当先忠于君后考虑臣的立场,因而劝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孙鞅,就该杀掉他。大王答应了我的请求。你赶快离开吧,不快走马上就要被擒。”公孙鞅说:“大王既然不能听您的话任用我,又怎么能听您的话来杀我呢?”终于没有离开魏国。惠王离开后,对随侍人员说:“公叔座的病很严重,真叫人伤心啊,他想要我把国政全部交给公孙鞅掌管,难道不是糊涂了吗?”

  公叔座死后不久,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全国寻访有才能的人,要重整秦穆公时代的霸业,向东收复失地,他就西去秦国,依靠孝公的宠臣姓景的太监求见孝公。孝公召见卫鞅,让他说了很长时间的国家大事,孝公一边听一边打瞌睡,一点也听不进去。事后孝公迁怒景监说:“你的客人是大言欺人的家伙,这种人怎么能任用呢!”景监又用孝公的话责备卫鞅。卫鞅说:“我用尧、舜治国的方法劝说大王,他的心志不能领会。”过了几天,景监又请求孝公召见卫鞅。卫鞅再见孝公时,把治国之道说的淋漓尽致,可是还合不上孝公的心意。事后孝公又责备景监,景监也责备卫鞅。卫鞅说:“我用禹、汤、文、武的治国方法劝说大王而他听不进去。请求他再召见我一次。”卫鞅又一次见到孝公,孝公对他很友好,可是没任用他。会见退出后,孝公对景监说:“你的客人不错,我可以和他谈谈了。”景监告诉卫鞅,卫鞅说:“我用春秋五霸的治国方法去说服大王,看他的心思是准备采纳了。果真再召见我一次,我就知道该说些什么啦。”于是卫鞅又见到了孝公,孝公跟他谈的非常投机,不知不觉地在垫席上向前移动膝盖,谈了好几天都不觉得厌倦。景监说:“您凭什么能合上大王的心意呢?我们国君高兴极了。”卫鞅回答说:“我劝大王采用帝王治国的办法,建立夏、商、周那样的盛世,可是大王说:‘时间太长了,我不能等,何况贤明的国君,谁不希望自己在位的时候名扬天下,怎么能叫我闷闷不乐地等上几十年、几百年才成就帝王大业呢?’所以,我用富国强兵的办法劝说他,他才特别高兴。然而,这样也就不能与殷、周的德行相媲美了。”

  孝公任用卫鞅后不久,打算变更法度,又恐怕天下人议论自己。卫鞅说:“行动犹豫不决,就不会搞出名堂,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。况且超出常人的行为,本来就常被世俗非议;有独道见解的人,一定会被一般人嘲笑。愚蠢的人事成之后都弄不明白,聪明的人事先就能预见将要发生的事情。不能和百姓谋划新事物的创始而可以和他们共享成功的欢乐。探讨最高道德的人不与世俗合流,成就大业的人不与一般人共谋。因此,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,就不必沿用旧的成法;只要能够利于百姓,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。”孝公说:“讲的好。”甘龙说:“不是这样。圣人不改变民俗而施以教化,聪明的人不改变成法而治理国家。顺应民风民俗而施教化,不费力就能成功;沿袭成法而治理国家,官吏习惯而百姓安定。”卫鞅说:“甘龙所说的,是世俗的说法啊。一般人安于旧有的习俗,而读书人拘泥于书本上的见闻。这两种人奉公守法还可以,但不能和他们谈论成法以外的改革。三代礼制不同而都能统一天下,五伯法制不一而都能各霸一方。聪明的人制定法度,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约;贤能的人变更礼制,寻常的人被礼制约束。”杜挚说:“没有百倍的利益,就不能改变成法;没有十倍的功效,就不能更换旧器。仿效成法没有过失,遵循旧礼不会出偏差。”卫鞅说:“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,有利于国家就不仿效旧法度。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度而能王天下,夏殷不更换旧礼制而灭亡。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难,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。”孝公说:“讲的好。”于是任命卫鞅为左庶长,终于制定了变更成法的命令。

  下令把十家编成一什,五家编成一伍,互相监视检举,一家犯法,十家连带治罪。不告发奸恶的处以拦腰斩断的刑罚,告发奸恶的与斩敌首级的同样受赏,隐藏奸恶的人与投降敌人同样的惩罚。一家有两个以上的壮丁不分居的,赋税加倍。有军功的人,各按标准升爵受赏;为私事斗殴的,按情节轻重分别处以大小不同的刑罚。致力于农业生产,让粮食丰收、布帛增产的免除自身的劳役或赋税。因从事工商业及懒惰而贫穷的,把他们的妻子全都没收为官奴。王族里没有军功的,不能列入家族的名册。明确尊卑爵位等级,各按等级差别占有土地、房产,家臣奴婢的衣裳、服饰,按各家爵位等级决定。有军功的显赫荣耀,没有军功的即使很富有也不能显荣。

  新法准备就绪后,还没公布,恐怕百姓不相信,就在国都后边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,招募百姓中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给十金。百姓觉得这件事很奇怪,没人敢动。又宣布“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五十金”。有一个人把它搬走了,当下就给了他五十金,借此表明令出必行,绝不欺骗。事后就颁布了新法。

  新法在民间施行了整一年,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。正当这时,太子触犯了新法。卫鞅说:“新法不能顺利推行,是因为上层人触犯它。”将依新法处罚太子。太子,是国君的继承人,又不能施以刑罚,于是就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,以墨刑处罚了给他传授知识的老师公孙贾。第二天,秦国人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。新法推行了十年,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,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为己有,山林里也没了盗贼,家家富裕充足。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,不敢为私利争斗,乡村、城镇社会秩序安定。当初说新法不方便的秦国百姓又有来说法令方便的,卫鞅说:“这都是扰乱教化的人”,于是把他们全部迁到边疆去。此后,百姓再没人敢议论新法了。

  于是卫鞅被任命为大良造。率领着军队围攻魏国安邑,使他们屈服投降。过了三年,秦国在咸阳建筑宫廷城阙,把国都从雍地迁到咸阳。下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。把零星的乡镇村庄合并成县,设置了县令、县丞,总共合并划分为三十一个县。废除井田重新划分田塍的界线,鼓励开垦荒地,而使赋税平衡。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制度。施行了四年,公子虔又犯了新法,被判处劓刑。过了五年,秦国富强,周天子把祭肉赐给秦孝公,各国诸侯都来祝贺。

  第二年,齐国军队在马陵打败魏军,俘虏了魏国的太子申,射杀将军庞涓。下一年,卫鞅劝孝公说:“秦和魏的关系,就象人得了心腹疾病,不是魏兼并了秦国,就是秦国吞并了魏国。为什么要这样说呢?魏国地处山岭险要的西部,建都安邑,与秦国以黄河为界而独立据有崤山以东的地利。形势有利就向西进犯秦国,没利时就向东扩展领地。如今凭借大王圣明贤能,秦国才繁荣昌盛。而魏国往年被齐国打得大败,诸侯们都背叛了他,可以趁此良机攻打魏国。魏国抵挡不住秦国,必然要向东撤退。一向东撤退,秦国就占据了黄河和崤山险固的地势,向东就可以控制各国诸侯,这可是统一天下的帝王伟业啊!”孝公认为说得对。就派卫鞅率领军队攻打魏国。魏国派公子卬领兵迎击。两军相拒对峙,卫鞅派人给魏将公子卬送来一封信,写道:“我当初与公子相处的很快乐,如今你我成了敌对两国的将领,不忍心相互攻击,可以与公子当面相见,订立盟约,痛痛快快地喝几杯然后各自撤兵,让秦魏两国相安无事。”魏公子卬认为卫鞅说的对。会盟结束,喝酒,而卫鞅埋伏下的士兵突然袭击并俘虏了魏公子卬,趁机攻打他的军队,彻底打垮了魏军后,押着公子卬班师回国。魏惠王的军队多次被齐、秦击溃,国内空虚,一天比一天消弱,害怕了,就派使者割让河西地区奉献给秦国做为媾和的条件。魏国就离开安邑,迁都大梁。梁惠王后悔地说:“我真后悔当初没采纳公叔座的意见啊。”卫鞅打败魏军回来以后,秦孝公把于、商十五个邑封给了他,封号叫做商君。

  商君出任秦相十年,很多皇亲国戚都怨恨他。赵良去见商君。商君说:“我能见到你,是由于孟兰皋的介绍,现在我们交个朋友,可以吗?”赵良回答说:“鄙人不敢奢望。孔子说过:‘推荐贤能,受到人民拥戴的人才会前来;聚集不肖之徒,即使能使成王业的人也会引退。’鄙人不才,所以不敢从命。鄙人听到过这样的说法:‘不该占有的职位而占有它叫做贪位,不该享有的名声而享有它叫做贪名。’鄙人要是接受了您的情谊,恐怕那就是鄙人既贪位又贪名了。所以不敢从命。”商鞅说:“您不高兴我对秦国的治理吗?”赵良说:“能够听从别人的意见叫做聪,能够自我省察叫做明,能够自我克制叫做强。虞舜曾说过:‘自我谦虚的人被人尊重。’您不如遵循虞舜的主张去做,无须问我了。”商鞅说:“当初,秦国的习俗和戎狄一样,父子不分开,男女老少同居一室。如今我改变了秦国的教化,使他们男女有别,分居而住,大造宫廷城阙,把秦国营建的像鲁国、魏国一样。您看我治理秦国,与五羖大夫比,谁更有才干?”赵良说:“一千张羊皮比不上一领狐腋贵重,一千个随声附合的人比不上一个人正义直言。武王允许大臣们直言谏诤,国家就昌盛,纣王的大臣不敢讲话,因而灭亡。您如果不反对武王的做法,那么,请允许鄙人整天直言而不受责备,可以吗?”商君说:“俗话说,外表上动听的话好比是花朵,真实至诚的话如同果实,苦口相劝、听来逆耳的话是治病的良药,献媚奉承的话是疾病。您果真肯终日正义直言,那就是我治病的良药了。我将拜您为师,您为什么又拒绝和我交朋友呢!”赵良说:“那五羖大夫,是楚国偏僻的乡下人。听说秦穆公贤明,就想去当面拜见,要去却没有路费,就把自己卖给秦国人,穿着粗布短衣给人家喂牛。整整过了一年,秦穆公知道了这件事,把他从牛嘴下面提拔起来,凌驾于万人之上,秦国人没有谁不满意。他出任秦相六七年,向东讨伐过郑国,三次拥立晋国的国君,一次出兵救楚。在境内施行德化。巴国前来纳贡;施德政于诸侯,四方少数民族前来朝见。由余听到这种情形,前来敲门投奔。五羖大夫出任秦相,劳累不坐车,酷暑炎热不打伞,走遍国中,不用随从的车辆,不带武装防卫,他的功名载于史册,藏于府库,他的德行施教于后代。五羖夫死时,秦国不论男女都痛哭流涕,连小孩子也不唱歌谣,正在舂米的人也因悲哀而不发出相应的呼声。这就是五羖大夫的德行啊。如今您得以见秦王,靠的是秦王宠臣景监推荐介绍,这就说不上什么名声了。身为秦国国相不为百姓造福而大规模地营建宫阙,这就说不上为国家建立功业了。惩治太子的师傅,用严刑酷法残害百姓,这是积累怨恨、聚积祸患啊。教化百姓比命令百姓更深入人心,百姓模仿上边的行为比命令百姓更为迅速。如今您却违情背理地建立权威变更法度,这不是对百姓施行教化啊。您又在商于封地南面称君,天天用新法来逼迫秦国的贵族子弟。《诗经》上说:‘相鼠还懂得礼貌,人反而没有礼仪,人既然失去了礼仪,为什么不快快地死呢。’照这句诗看来,实在是不能恭维您了。公子虔闭门不出已经八年了,您又杀死祝欢而用墨刑惩处公孙贾。《诗经》上说:‘得到人心的振兴,失掉人心的灭亡。’这几件事,都不是得人心的呀。您一出门,后边跟着数以十计的车辆,车上都是顶盔贯甲的卫士,身强力壮的人做贴身警卫,持矛操戟的人紧靠您的车子奔随。这些防卫缺少一样,您必定不敢出门。《尚书》上说:‘凭靠施德的昌盛,凭靠武力的灭亡。’您的处境就好象早晨的露水,很快就会消亡一样危险,您还打算要延年益寿吗?那为什么不把商于十五邑封地交还秦国,到偏僻荒远的地方浇园自耕,劝秦王重用那些隐居山林的贤才,赡养老人,抚育孤儿,使父兄相互敬重,依功序爵,尊崇有德之士,这样才可以稍保平安。您还要贪图商于的富有,以独揽秦国的政教为荣宠,聚集百姓的怨恨,秦王一旦舍弃宾客而不能当朝,秦国所要拘捕您的人难道能少吗?您丧身的日子就象抬起足来那样迅速地到来。”但商君没有听从赵良的劝告。

  五个月之后,秦孝公去世,太子即位。公子虔一班人告发商君要造反,派人去逮捕商君。商君逃跑到边境关口,想住旅店。旅店的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君,说:“商君有令,住店的人没有证件店主要连带判罪。”商君长长地叹息说:“唉呀!制定新法的遗害竟然到了这样的地步!”离开秦国潜逃到魏。魏国人怨恨他欺骗公子卬而打败魏军,拒绝收留他。商君打算到别的国家。魏国人说:“商君,是秦国的逃犯,秦国强大逃犯跑到魏国来,不送还,不行。”于是把商君送回秦国。商君再回到秦国后,就潜逃到他的封地商邑,和他的部属发动邑中的士兵,向北攻击郑国谋求生路,秦国出兵攻打商君,把他杀死在郑国黾池。秦惠王把商君五马分尸示众,说:“不要像商鞅那样谋反!”于是就诛灭了商君全家。


  太史公说:商君,他的天性就是个残忍少恩的人,考察他当初用帝王之道游说孝公,凭借着虚饰浮说,不是他自身的资质。再说凭靠着国君宠臣太监的推荐,等到被任用,就刑罚公子虔,欺骗魏将公子卬,不听赵良的规劝,足以证明商君残忍少恩了。我曾经读过商君开塞耕战的书籍,其内容和他本身的作为相类似。但最终还是在秦国落得个谋反的恶名,这是有缘故的呀!


  【原文及注释】

  商君者,卫之诸庶孽公子也<1>,名鞅,姓公孙氏,其祖本姬姓也。鞅少好刑名之学<2>,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。公叔座知其贤,未及进<3>。会座病<4>,魏惠王亲往问病,曰:“公叔病有如不可讳<5>,将奈社稷何<6>?”公叔曰:“座之中庶子公孙鞅,年虽少,有奇才,愿王举国而听之。”王嘿然<7>。王且去,座屏人言曰:“王即不听用鞅,必杀之,无令出境。”王许诺而去。公叔座召鞅谢曰:“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,我言若<8>,王色不许我<9>。我方先君后臣,因谓王即弗用鞅,当杀之。王许我。汝可疾去矣<10>,且见禽<11>。”鞅曰:“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,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?”卒不去。惠王既去,而谓左右曰:“公叔病甚,悲乎,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,岂不悖哉<12>!”

  〔注释〕
  <1>庶孽:旁支侧出或妾生之子。  <2>刑名之学:战国时以申不害为代表的法家一派。主张循名责实,以推行法治,强化上下关系。刑,通“形”。指形体或事实。名,指言论或主张。 <3>进:推荐、保举。 <4>会:适逢,正赶上。 <5>有如不可讳:倘有不测。不可讳,亦作“不讳”。死亡的婉转说法。讳,忌讳,隐瞒。 <6>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国家怎么办呢?有托付何人的意思。社稷:国家政权的代称。社,土地神。稷,谷神。古代君主都祭祀社稷,故以代称国家。 <7>嘿:同“默”。 <8>言:指推举。若:你。 <9>色:脸色,神情。 <10>疾:快,迅速。 <11>禽:同“擒”拘捕,捕捉。 <12>悖:荒唐,糊涂。



  公叔既死,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,将修缪公之业<1>,东复侵地<2>,乃遂西入秦,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。孝公既见卫鞅,语事良久,孝公时时睡,弗听。罢而孝公怒景监曰:“子之客妄人耳,安足用邪!”景监以让卫鞅<3>。卫鞅曰:“吾说公以帝道<4>,其志不开悟矣。”后五日,复求见鞅<5>。鞅复见孝公,益愈<6>,然而未中旨<7>。罢而孝公复让景监,景监亦让鞅。鞅曰:“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<8>。请复见鞅。”鞅复见孝公,孝公善之而未用也。罢而去。孝公谓景监曰:“汝客善,可与语矣。”鞅曰:“吾说公以霸道<9>,其意欲用之矣。诚复见我,我知之矣。”卫鞅复见孝公。公与语,不自知厀之前于席也<10>。语数日不厌。景监曰:“子何以中吾君?吾君之欢甚也。”鞅曰:“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<11>,而君曰:‘久远,吾不能待。且贤君者,各及其身显名天下,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<12>?’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,君大说之耳<13>。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<14>。”

  〔注释〕
  <1>缪公之业:指秦穆公修德行武,开拓疆土,争霸诸侯的事业。详见卷五《秦本纪》“孝公元年令”。缪,通“穆”。 <2>东复侵地:指原属晋国的河西地区。晋献公死去以后,流亡在外的晋公子夷吾为了争夺君位“使人请秦,求入晋”,并表示“诚得立,请割晋之河西八城与秦”。及夷吾立为晋君,“背约不与河西城”。秦穆公十四年(前646),晋乘秦饥,兴兵攻秦,结果晋惠公夷吾反被秦生擒, 只好与秦盟,“献其河西地”。后来“秦以往者数易君,君臣乖乱,故晋复强”,把原先割让给秦国的河西之地,又重新夺回。见卷五《秦本纪》,参见卷三十九《晋世家》。 <3>让:责备。 <4>说:规劝,劝说。帝道:相传为尧舜等五帝治理国家的方法。 <5>这一句的意思是景监再向孝公请求召见公孙鞅。 <6>益愈:反复前日之论,稍加修正。由帝道渐入王道。 <7>未中旨:未能与孝公的心意相合。 <8>王道:即三王之道。指夏禹、商汤、周文王、周武王之道。 <9>霸道:即五霸之道。指以尊王攘夷为号召的齐桓、晋文之道。五霸,说法不一,一般认为是秦穆公、晋文公、齐桓公、宋襄公、楚庄王。他们多凭借武力威势治理国家,开拓疆土。 <10>厀之前于席:身上跪在席子上向前膝行。厀,通“膝”。古人席地而坐,膝盖挨着席子。 <11>三代:指夏、商、周三个朝代。 <12>邑邑:同“悒悒”。郁闷不乐。 <13>说:同“悦”。愉快,喜悦。 <14>比德:比量德行。



  孝公既用卫鞅<1>,鞅欲变法,恐天下议己。卫鞅曰:“疑行无名<2>,疑事无功。且夫有高人之行者,固见非于世<3>;有独知之虑者,必见敖于民<4>。愚者暗于成事<5>,知者见于未萌<6>。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<7>。论至德者不和于俗,成大功者不谋于众。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,不法其故<8>;苟可以利民,不循其礼。”孝公曰:“善。”甘龙曰:“不然。圣人不易民而教<9>,知者不变法而治。因民而教,不劳而成功;缘法而治者<10>,吏习而民安之。”卫鞅曰:“龙之所言,世俗之言也。常人安于故俗,学者溺于所闻。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,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。三代不同礼而王<11>,五伯不同法而霸<12>。智者作法,愚者制焉<13>;贤者更礼,不肖者拘焉<14>。”杜挚曰:“利不百,不变法;功不十,不易器<15>。法古无过,循礼无邪。”卫鞅曰:“治世不一道,便国不法古。故汤武不循古而王,夏殷不易礼而亡。反古者不可非,而循礼者不足多<16>。”孝公曰:“善。”以卫鞅为左庶长,卒定变法之令。

  〔注释〕
  <1>卫鞅:商鞅为卫国人,故称。下句“恐天下议己”,是说孝公欲从商鞅之言而变法,可是又怕天下议论他,不是说商鞅“恐天下议己”。 <2>疑:犹豫不定。 <3>以上二句的意思是说,超出常人的人本来要被世俗非难的。 <4>敖:通“謷”。嘲笑。《商君书》或作“骜”,或作“訾”。“骜”通“訾”。“訾”,毁谤。 <5>暗:不清楚,不明白。 <6>知:通“智”。未萌:未发露、察觉。 <7>虑:事先谋划、创始。 <8>法:效法。故:指成法。 <9>易民:改变民风民俗。 <10>缘:依照,沿袭。 <11>王:成王,统一天下。 <12>五伯:即五霸。 <13>制:被制约。 <14>不肖:不成材,没出息。 <15>器:指古代标志名位、爵号的器物。 <16>多:推重,赞扬。



  令民为什伍<1>,而相牧司连坐<2>。不告奸者腰斩,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,匿奸者与降敌同罚。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<3>,倍其赋。有军功者,各以率受上爵<4>;为私斗者,各以轻重被刑大小。僇力本业<5>,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<6>。事末利及怠而贫者<7>,举以为收孥<8>。宗室非有军功论<9>,不得为属籍<10>。明尊卑爵秩等级,各以差次名田宅<11>,臣妾衣服以家次。有功者显荣,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<12>。

  〔注释〕

  <1>什伍:户籍编制,十家为什,五家为伍。 <2>牧司:检举,监督。连坐:一人犯法,其他人连带治罪。坐,因犯……罪。 <3>分异:分家另过。这是为繁殖人口,发展生产。 <4>率:标准。 <5>僇力:即“戮力”。尽力,致力于。 <6>复其身:免其本身劳役或赋税。复,免除。 <7>事末利:从事工商业。末,非根本,不重要的事物。古代以农业为本,以工商业为末。 <8>收孥:拘挚本人妻子,没收为官奴婢。孥,奴婢。 <9>宗室:此指王族。 <10>属籍:家族的名册,谱牒。 <11>差次:等级次序。差,等。分别等级。名:占有。 <12>芬华:比喻显荣。即显赫荣耀。



  令既具<1>,未布<2>,恐民之不信,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<3>,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。民怪之,莫敢徙。复曰“能徙者予五十金”。有一人徙之,辄予五十金<4>,以明不期。卒下令。
  令行于民期年<5>,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。于是太子犯法。卫鞅曰:“法之不行,自上犯之。”将法太子<6>。太子,君嗣也,不可施刑,刑其傅公子虔,黔其师公孙贾<7>。明日,秦人皆趋令<8>。行之十年,秦民大说,道不拾遗,山无盗贼,家给人足。民勇于公战,怯于私斗,乡邑大治。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,卫鞅曰“此皆乱化之民也”<9>,尽迁之于边城。其后民莫敢议令。
 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。将兵围魏安邑,降之。居三年,作为筑冀阙宫庭于咸阳<10>,秦自雍徙都之。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。而集小(都)乡邑聚为县,置令、丞,凡三十一县。为田开阡陌封疆,而赋税平。平斗桶权衡丈尺。行之四年,公子虔复犯约,劓之<12>。居五年,秦人富强,天子致胙于孝公<13>,诸侯毕贺。

  〔注释〕
  <1>具:准备就绪。 <2>布:颁布,公布。 <3>国都市南门:指都城后边市场南门。古代国都建制:前朝,后市,左祖、右社。 <4>辄:就。金:古代货币单位。 <5>期年:一整年。 <6>法:处罚、治罪。 <7>黥:即墨刑。用刀在面额上刺字,再涂以墨。 <8>趋令:遵照新法执行。 <9>乱化:扰乱教化。 <10>冀阙:古代宫庭外公布法令的门阙。冀,记。出列教令,当记于门阙。 <11>阡陌:纵横交错的田塍。南北叫阡,东西称陌。封:聚土作为标志。疆:划定疆界。 <12>劓:古代割掉鼻子的刑罚。 <13>致胙:天子把祭祀用的肉赐给诸侯,表示荣宠的特殊礼遇。



  其明年,齐败魏兵于马陵,虏其太子申,杀将军宠涓<1>。其明年,卫鞅说孝公曰:“秦之与魏,譬若人之有腹心疾,非魏并秦,秦即并魏。何者?魏居领阨之西<2>,都安邑<3>,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<4>。利则西侵秦,病则东收地<5>。今以君之贤圣,国赖以盛。而魏往年大破于齐,诸侯畔之<6>,可因此时伐魏。魏不支秦,必东徙。东徙,秦据河山之固,东乡以制诸侯<7>,此帝王之业也。”孝公以为然,使卫鞅将而伐魏。魏使公子卬将而击之。军既相距<8>,卫鞅遗魏将公子卬书曰<9>:“吾始与公子欢,今俱为两国将,不忍相攻,可与公子面相见,盟,乐饮而罢兵,以安秦魏。”魏公子卬以为然。会盟已,饮,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,因攻其军,尽破之以归秦。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<10>,国内空,日以削,恐,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<11>。而魏遂去安邑,徙都大梁。梁惠王曰:“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。”卫鞅既破魏还,秦封之于、商十五邑,号为商君。

  〔注释〕
  <1>见卷五《秦本纪》、卷四十四《魏世家》、卷四十六《田敬仲完世家》、卷六十五《孙子吴起列传》。 <2>领阨:山岭险要处。领,通“岭”。阨,通“隘”,狭隘,险要。 <3>都安邑:建都于安邑,亦即以安邑为都城。 <4>界河:以黄河为界。 <5>病:与上句“利”对举。 <6>畔:通“叛”。 <7>乡(鄉):同“向(嚮)”。 <8>相距:两军接近,尚未交战。距,通“拒”,抵御。 <9>遗:致送,赠予。书:信。 <10>数:屡次、频繁。 <11>三家分晋以后,河西之地属魏。



  商君相秦十年,宗室贵戚多怨望者<1>。赵良见商君。商君曰:“鞅之得见也,从孟兰皋<2>。今鞅请得交,可乎?”赵良曰:“仆弗敢愿也。孔丘有言曰:‘推贤而戴者进<3>,聚不肖而王者退。’仆不肖,故不敢受命。仆闻之曰:‘非其位而居之曰贪位,非其名而有之曰贪名。’仆听君之义,则恐仆贪位贪名也。故不敢闻命。”商君曰:“子不说吾治秦与?”赵良曰:“反听之谓聪<4>,内视之谓明<5>,自胜之谓强<6>。虞舜有言曰:‘自卑也尚矣<7>。’君不若道虞舜之道<8>,无为问仆矣。”商君曰:“始秦戎翟之教,父子无别,同室而居。今我更制其教,而为其男女之别,大筑冀阙,营如鲁卫矣。子观我治秦也,孰与五羖大夫贤<9>?”赵良曰:“千羊之皮,不如一狐之掖<10>;千人之诺诺<11>,不如一士之谔谔<12>。武王谔谔以昌,殷纣墨墨以亡<13>。君若不非武王乎,则仆请终日正言而无诛<14>,可乎?”商君曰:“语有之矣,貌言华也<15>,至言实也<16>,苦言药也<17>,甘言疾也<18>。夫子果肯终日正言,鞅之药也。鞅将事子<19>,子又何辞焉!”赵良曰:“夫五羖大夫,荆之鄙人也。闻秦缪公之贤而愿望见,行而无资,自粥于秦客<20>,被褐食牛<21>。期年,缪公知之,举之牛口之下,而加之百姓之上<22>,秦国莫敢望焉。相秦六七年,而东伐郑<23>,三置晋国之君<24>,一救荆国之祸<25>。发教封内<26>,而巴人致贡;施德诸侯,而八戎来服<27>。由余闻之<28>,款关请见<29>。五羖大夫之相秦也,劳不坐乘,暑不张盖,行于国中,不从车乘,不操干戈,功名藏于府库,德行施于后世。五羖大夫死,秦国男女流涕,童子不歌谣,舂者不相杵<30>。此五羖大夫之德也。今君之见秦王也,因嬖人景监以为主<31>,非所以为名也。相秦不以百姓为事,而大筑冀阙,非所以为功也。刑黥太子之师傅,残伤民以骏刑<32>,是积怨畜祸也。教之化民也深于命,民之效上也捷于令<33>。今君又左建外易<34>,非所以为教也。君又南面而称寡人<35>,日绳秦之贵公子<36>。《诗》曰:‘相鼠有体,人而无礼,人而无礼,何不遄死<37>,以《诗》观之,非所以为寿也<38>。公子虔杜门不出已八年矣,君又杀祝欢而黥公孙贾。《诗》曰:‘得人者兴,失人者崩。’<39>此数事者,非所以得人也。君之出也,后车十数,从车载甲,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<40>,持矛而操阘戟者旁车而趋<41>。此一物不具,君固不出。《书》曰:‘恃德者昌,恃力者亡。’<42>君之危若朝露,尚将欲延年益寿乎?则何不归十五都,灌园于鄙<43>,劝秦王显岩穴之士<44>,养老存孤,敬父兄,序有功,尊有德,可以少安。君尚将贪商于之富,宠秦国之教,畜百姓之怨,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<45>,秦国之所以收君者<46>,岂其微哉<47>?亡可翘足而待。”商君弗从。

  〔注释〕
  <1>怨望:怨恨。望,埋怨责备。 <2>从孟兰皋:经由孟兰皋的介绍。 <3>戴者:指善于治理政事而受到百姓爱戴的人。 <4>反听: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。 <5>内视:自我省察。 <6>自胜:自我克制。 <7>自卑:谦虚,卑下自守。尚:尊重。 <8>前一“道”为遵循。后一道为主张、道理。 <9>这一句的意思是说,我和五羖大夫比,谁更贤能。孰与,用于比较,与……比,哪个……。五羖(,股)大夫:即秦名相百里奚。原为虞国大夫,晋灭虞,被晋所俘虏,随秦穆公夫人即晋公子夷吾的姐姐随嫁到秦,后逃离秦国,在宛地被楚人捉获。穆公闻其贤,就用五张黑色的公羊皮把他赎回,与谈三日,穆公大悦,“授之国政”。这与下文赵良所云颇不同。见卷五《秦世家》参见卷六十三《老子韩非列传》原文“伊尹为庖,百里奚为虏”段关于百里奚的注文。 <10>掖:同“腋”。胳肢窝。 <11>诺诺:答应之声,有顺从、附合的意思。 <12>谔谔:直言的样子。  <13>这两句的意思是,武王让大臣们直言谏诤,国家就昌盛;纣王的大臣们不敢提意见,因而灭亡。墨墨:通“默默”。不言,无声息。 <14>诛:责怪。  <15>貌言华:表面上动听而实际虚浮的话。 <16>至言:真实的话。 <17>苦言:逆耳的话。 <18>甘言:献媚奉承的话。  <19>事:师事。 <20>粥(,育):通“鬻”。卖。 <21>被:同“披”。穿。食:给……吃。 <22>加:凌驾。百姓:指贵族。 <23>东伐郑:据《左传》载,鲁僖公三十二年,驻军于郑而代郑设防的秦国大夫杞子派人送回信息,说郑国让他负责掌管北门的锁钥,如果秘密派军前来,郑国就可以得到了。于是,秦穆公召五羖大夫百里奚之子孟明等三人东袭郑。其事在三十三年。及至孟明等到了滑国,发现郑国已有所防备,怕“攻之不克,围之不继”,就灭滑而还。按这次秦“东伐郑”,《左传》不及百里奚本人事,只载当初被百里奚推荐的蹇叔曾谏穆公不要“劳师以袭远”。卷五《秦本纪》述及百里奚与蹇叔哭送出师事,卷三十九《晋世家》、卷四十二《郑世家》则未及其事。 <24>三置晋国之君:卷五《秦本纪》载,秦穆公九年(前651), 晋献公去世,发生里克之乱,流亡在梁的晋公子夷吾“使人请秦,求入晋”,“穆公许之,使百里奚将兵送夷吾归国为君,是为晋惠公。秦穆公二十三年,在秦国做人质的晋公子圉听说晋君病,怕晋君去世以后他仍被留在秦国,而晋“更立他子”为君,于是逃离秦国归晋。转年,秦穆公二十三年,晋惠公去世(《春秋》在明年,《左传》在是年)子圉立为晋君,后谥为怀公。秦怨恨圉逃跑归国,于是迎送当时流亡在楚的另一位晋公子重耳归国为君,是为晋文公,此秦穆公二十四年(前636)事。 参见卷三十九《晋世家》、《左传》“僖公二十三年、二十四年”。 <25>一救荆国之祸:当指晋楚城濮之战。据《左传》载,鲁僖公二十七年(是年亦秦穆公二十七年,即前633年)冬,楚成王与陈、蔡、郑等国围宋,宋派人到晋国告急。转年春二月,晋用先轸谋与秦、齐结成抗楚联盟,秦穆公派其子甯(nìng,佞)率师参战。夏四月晋、宋、齐、秦抗楚盟军大败楚师于城濮,从而保卫了宋国,制止了楚国的北侵。荆国,即楚国。救荆国之祸,即救楚伐宋之祸。参见卷三十九《晋世家》。又《索隐》谓救荆国之祸“朝周是也”。此说也不无根据,盖此战结束以后,晋文公、齐孝公、宋成公、蔡庄公等盟践,以尊周室。见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。按晋城濮之战大败楚师,似与百里奚相秦并无多大关系,此战主要是晋和晋名将先轸在起作用。又,由初置晋国之君的秦穆公九年中经“一救荆国之祸”的秦穆公二十八年,到“东伐郑”的秦穆公三十三年,其间有二十四年之久,与上文“相秦六七年”不合。又,梁玉绳《史记志疑》云:“奚之为相,未知的在秦穆公何年。”卷五《秦本纪》载:秦穆公“以五羖羊皮”赎百里奚入秦,是其五年事(前655 ),穆公与“语三日”,大悦,于是“授之国政”。据此,百里奚相秦,大概就在是年吧。当时百里奚“年已七十余”。由“年已七十余”而“授之国政”的秦穆公五年到“东伐郑”的秦穆公二十三年,则百里奚当已近百岁,甚或已逾百岁。所以,判断赵良的话是否合于史实,太史公的记述是否确凿,百里奚的年龄因素是不容忽视的。 <26>发教:施行德化。封内:境内。 <27>八戎:泛指诸戎部族及其国家。 <28>由余闻之:卷五《秦本纪》载,由余的先人原系晋人,所以,他会说晋国话。我王“闻穆公贤,故使由余观秦”。后由余降秦,“穆公以客礼礼之,问伐戎之形”。秦穆公三十七年(前623),“秦用由余谋伐戎王,益国十二,开地千里, 遂霸西戎”。上句“八戎来服”,盖指此。  <29>款关:叩关,即入关求见。款,叩,敲。 <30>相杵:捣米时发出相应的呼声。 <31>嬖:宠爱,宠幸。主:荐主,保举的人。 <32>骏刑:严峻的刑罚。骏,通“峻”。  <33>以上二句的意思是说,教化百姓比命令更深入人心,百姓模仿上边的行为比命令更迅速。 <34>左建外易:违情背理地建立权威,改变法制。左,失正。外,失中。  <35>南面:古代君王坐北朝南。寡人,君之谦称。指商鞅被封商于之地,号商君。 <36>绳:约束,纠正。引申为逼迫。  <37>以上四句诗出自《诗经·鄘风·相鼠》第三章。遄,快,迅速。 <38>为寿:敬酒,致礼。此引申为褒扬,恭维。 <39>以上二句诗,《诗经》未载。可能是逸诗。  <40〉骈胁:肌肉壮健,不显胁骨。骖乘:乘车时居于右者,即陪乘。多指警卫人员。 <41>阘(,希):长戟。旁:同“傍”。依傍,靠近。  <42〉《书》曰二句;《尚书》里没有。《索隐》谓此是《周书》之言,孔子所删之余。 <43>鄙:边邑。此指偏远僻静的地方。 <44>显:显扬。引申为重用。岩穴之士:隐居山林的贤能之士。 <45>捐宾客:舍弃宾客。这是对死亡的委婉说法。 <46>收:逮捕,拘压。 <47>微:少。



 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,太子立。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,发吏捕商君。商君亡至关下,欲舍客舍<1>。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<2>,曰:“商君之法,舍人无验者坐之<3>。商君喟然叹曰:“嗟乎,为法之敝一至此哉<4>!”去之魏。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师,弗受。商君欲之他国。魏人曰:“商君,秦之贼。秦强而贼入魏,弗归,不可”。遂内秦<5>。商君既复入秦,走商邑,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<6>。秦发兵攻商君,杀之于郑黾池<7>。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<8>,曰:“莫如商鞅反者!”遂灭商君之家。

  〔注释〕
  <1>舍:住。后一“舍”为旅店。 <2>客人:旅店主人。 <3>舍人:住店的人。验:凭证。路引一类的身份证件。坐之:即店主人与住店的人一起判罪。 <4>敝:通“弊”。弊病,害处。 <5>内:同“纳”。交纳。 <6>徒属:封邑中的部属。 <7>卷十五《六国年表》谓商君死彤地。 <8>车裂:古代酷刑,以车撕裂人体。俗叫五马分尸。徇:示众。



  太史公曰:商君,其天资刻薄人也<1>。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<2>,挟持浮说,非其质矣。且所因由嬖臣,及得用,刑公子虔,欺魏将卬,不师赵良之言,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<3>。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,与其人行事相类。卒受恶名于秦,有以也夫<4>!

  〔注释〕
  <1>天资:天性。刻薄:残忍少恩。 <2>迹:考察,追究。干:求取,这里是游说的意思。 <3>发明:证明,说明。 <4>有以:有缘故,有因由。


〔共164頁·p-68〕 上一卷 下一卷

 
  

 
  



凯发k8国际娱乐官网入口-k8凯发
personal website. created by midnight star .k8凯发 copyright ©.

网站地图